鄧惠文/別讓病毒破壞心理!四點防疫的心靈照顧與建議

▲身心科醫生鄧惠文教你如何「心理防疫」。(圖/記者林柏年攝)
▲身心科醫生鄧惠文教你如何「心理防疫」。(圖/記者林柏年攝)

文 / 普林斯

幾個月以前,我們曾以為心冠肺炎疫情會早日結束,然而至今全球仍不見趨緩,除了我們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在人際相處以及面對自身的焦慮和不安,也是逐漸浮現的考題。隨著防疫期間拉長,生理健康的防護是首要,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心靈上的調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鄧醫師就提出幾個心理上的防疫小步驟。

首先,你要先問問自己,原本個性是容易焦慮還是神經大條的呢?其實在現在的狀況下,最困難的就是活在兩者中間,也就是有一定的謹慎,又不會讓自己太緊張,這樣的平衡最主要的三大要件是「意志力」、「智慧」、「定力」。

所謂的意志力,也就是第二個重點,你必須審慎規劃外出居家衛生動線與流程,用意志力遵守,不要每天隨心情做事。只要遵守流程,就不用每天擔憂,不會給自己過分的壓力。

而第三個小步驟,便是透過你的智慧與靈性對話。鄧醫師說,我們曾以為科技與文明,可以讓我們全面掌握自己的生活,但在這一波疫情當中,又將人類推回一個原始的起點,也就是明白「生命的脆弱」。在這失控的災難當中,又受到許多新聞和資訊的影響,我們必然會感到無助、緊張與焦慮,而這是過去我們比較少正視的心理狀態,即便此時我們應該要和靈魂內部的脆弱重啟對話,但大部分的人卻容易採取心理上的切割,也就是忽視或否認危機。

很多人都會覺得,反正只要隔離跟檢疫的人通通控制好就好了,那我就照樣過我的日子,又或是常常講「只是出門聚餐哪會這麼容易被傳染啦!」像這樣無法承載太多壓力的人,萬一又沒有做好安全措施,那他們可能就會活在輕忽的極端。於是在這社會可能就會出現「焦慮」與「輕忽」的兩種矛盾極端,進而造成社會的崩潰。於是鄧醫師提醒,無論你是屬於「焦慮」或是「輕忽」的極端心理,現在需要的是彼此協助而非互相抨擊,用更團結的心態去面對這場「戰疫」。

所以,第四個安心防疫的步驟,便是「定力」。就拿世界各國的醫護人員舉例,他們從來沒有在工作崗位上退縮,他們靠的是什麼呢?就是盡力做好安全措施,然後放下恐慌、忠於職責,這就是需要把兩端的思維結合起來,才能穩定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做疫情風暴下的中堅份子。

除了上述四點心理防疫的小步驟,鄧醫師也提供大家幾點日常必須的心理照顧建議:

一、以可行的方式維持產能 克服等待的消極無助。

如果只能獨處或居家管理的時候,不要只是成天等待疫情過去,以為就能恢復正常生活,很容易隨著疫情拉長而出現焦慮憂鬱的情緒,因此建議要發展出替代的滿足。比如,有些人會趁此時紀錄三餐做的菜、整理家裡或者聯繫朋友等等,增強自己的效能與控制感。

二、防疫期間多居家勿將家人作為補償控制感的對象。

上述提到要增強控制感的對象,應該是生活的流程與事物,但不要把這種控制欲放在家人身上。例如以前不管對方看電視、睡覺,現在有時間以後就什麼都要管,可是你在補足失去的控制感時,卻用在家人身上,只會增加衝突,讓需要居家的這段時間變得更不愉快、更難熬,反而適得其反。

三、防疫壓力易造成團體分裂需用心照顧彼此關係。

團體裡面如果本來就有分裂,也很容易因為外在的壓力,讓大家的分裂變得更明顯。鄧醫師舉例,像是本來就看不對眼的人,如果有一個認為現在要實施在家辦公,另外一邊的人就認為這是沒有工作熱忱,兩邊的分裂可能更厲害。所以越是在這種時刻,越要努力想想辦法維持彼此的連結,體諒與包容不同的人情冷暖,團結對抗疫情。

四、請關懷居家檢疫和隔離齊心才能抗疫。

許多關在家裡檢疫隔離的人,其實是在照顧著整體的安全,所以鄧醫師說:「所有物理上的隔離,是為了讓我們的心不要分開。」多給他們溫暖與關懷,才能產生更大的能量,我們都是同一陣線的夥伴!

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的確讓眾人措手不及,但鄧醫師要提醒大家,別讓病毒透過心理進行更大的破壞,要一起度過這次的難關,一起找到自己生命的力量!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