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鹽場魯班』——顏蘊山,自貢鹽業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守墓人:祖孫三代為董昭君爺爺生前好友顏蘊山守墓117年
墓主後人:對董家人知恩圖報、三代人守墓的舉動深受感動
未來:介於現實問題,守墓或將止於第三代
榮縣高山鎮黃桷灣村有一位八旬老人,名叫董昭君。他一生居住在山上的老房子裡,上了年紀後,兒子多次邀請他進城一起生活,都被他拒絕。老人說,之所以留下來,不僅是因為自己多年習慣了山裡的生活,更重要一個原因在於他曾向父親許下的一句諾言:『要給恩人守墓。』
根據成都商報報導,董昭君說的恩人,是他從未謀面的墓中人顏蘊山。顏蘊山又被稱為『鹽場魯班』,是自貢鹽業史上一位重要人物。1899年至今,從董昭君的爺爺開始,到其父親,再到他本人,董家祖孫三代已經在這座山頭上,為董昭君爺爺的生前好友顏蘊山守墓117年。而這個百年約定的背後,是一段董家祖上銘記的恩情。
當地村民:董家多年守墓,當地人都知道
從自貢前往榮縣高山鎮黃桷灣村7組顏蘊山墓地,驅車要一個多小時,然後,沿著曲折山路上行,直至山頭,山頭上幾乎沒有人煙。86歲的村民龔策良(音)告訴記者,他只知道此處小地名叫高坎子。
不過,當記者問及董三公時,龔大爺馬上指著遠處一棵黃桷樹:『你說那個守墓的大爺,就在那個樹背後。』龔大爺告訴記者,董三公及其祖上多年守墓一事,當地人都知道。
又穿過一條田坎,繞過一棵有著百年年輪的黃桷樹,記者找到了董三公位於大樹後面的老屋子。董三公,真名叫董昭君,今(2016)年80歲。他告訴記者,房子有100多年了,現在基本廢棄。他還有一處新家,在老屋前方20公尺遠處,是一座磚房。現在,老伴住在磚房,他依然住在老屋。為何不住磚房住廢棄老屋?董三公說,房子是顏蘊山送給董家祖上的,他已經住了很多年。
守墓背後 為報答恩情,祖孫三代百年守墓
顏蘊山是誰?他為何要送董家祖上房屋?董家後人又為何要為一位異姓故人守墓?記者分別從顏家和董家的後人處,瞭解這段往事。
董昭君告訴記者,爺爺董光明與顏蘊山均出生於清代道光年間,二人從小就是好夥伴。後來,顏蘊山涉足鹽業,因發明不少鑽探鹽井的工具,並積累總結出諸多開鑿鹽井的經驗,被當時譽為『鹽場魯班』,也因此發家。而兒時夥伴董光明留在農村老家,生活貧窮。
為幫助董光明擺脫困境,顏蘊山將其帶到顏家做廚師。不久後,董光明生活條件有了巨大轉變。後來,顏蘊山去世前曾囑託董光明,希望他在其去世後,能回老家為其守墓。董光明為報答顏蘊山的恩情,便許下了為恩人守墓的諾言。為此,顏蘊山專門在老家為董光明修建了房屋,並贈予他數十畝良田,就是如今董三公的房屋所在地。1899年,顏蘊山去世,安葬於老家。董光明也辭去工作,攜妻兒回老家務農,並為恩人守墓,直到去世。
對此,顏家後人也略知一些。現年64歲的顏祝先告訴記者,他也曾聽家里長輩說過有董姓人為祖上守墓,不過,由於顏家後人後來分居多地,很多已經失聯,因此,未能聽說過更詳細完整的資訊。
董三公回憶,他並未見過顏蘊山,但自兒時起,他就陪同爺爺和父親,常去顏蘊山墳墓看望,或清理雜草、或平整地面。爺爺和父親都告訴他,那是恩人顏蘊山的墓,全家人住在這裡,是因為爺爺答應要給恩人守墓。他回憶,父親臨終前,將爺爺留下的話,再次傳給了自己。他說, 自己仍堅定地選擇守墓,那是因為要遵守向父親許下的諾言:繼續給恩人守墓。
墓主後人 董家知恩圖報,深受感動
當記者問及後人是否會繼續守墓時,董昭君坦言,子女們均在縣城或外地成家立業。介於現實問題,他認為兒孫們在其去世後繼續守墓已經不太可能。
對於董家人為顏家守墓一事,顏蘊山第六代孫顏剛介紹,顏家上幾代老人都知道且向後人斷斷續續地講述過此事。後來顏家後人分散,知道這事的後人逐漸減少。直到四五年前重修族譜,重新取得聯繫的顏家後人才互相提及此事,董家人守墓一事又在顏家後人廣為傳開。顏剛稱,據顏家老人回憶,為感激董家人守墓,顏蘊山生前特別留下遺囑,將墳墓周邊田土和房產都贈予董家。
顏祝先告訴記者,作為顏氏後人,特別對董家人知恩圖報、三代人守墓的舉動深受感動。顏祝先稱,根據顏家祖訓,即便董三公之後,董家人不再為顏家守墓,顏家人也不會有半點異議,『董家三代守墓一百多年,已非常仁義』。
八旬老人為恩人守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墓主後人:對董家人知恩圖報、三代人守墓的舉動深受感動
未來:介於現實問題,守墓或將止於第三代
榮縣高山鎮黃桷灣村有一位八旬老人,名叫董昭君。他一生居住在山上的老房子裡,上了年紀後,兒子多次邀請他進城一起生活,都被他拒絕。老人說,之所以留下來,不僅是因為自己多年習慣了山裡的生活,更重要一個原因在於他曾向父親許下的一句諾言:『要給恩人守墓。』
根據成都商報報導,董昭君說的恩人,是他從未謀面的墓中人顏蘊山。顏蘊山又被稱為『鹽場魯班』,是自貢鹽業史上一位重要人物。1899年至今,從董昭君的爺爺開始,到其父親,再到他本人,董家祖孫三代已經在這座山頭上,為董昭君爺爺的生前好友顏蘊山守墓117年。而這個百年約定的背後,是一段董家祖上銘記的恩情。
當地村民:董家多年守墓,當地人都知道
從自貢前往榮縣高山鎮黃桷灣村7組顏蘊山墓地,驅車要一個多小時,然後,沿著曲折山路上行,直至山頭,山頭上幾乎沒有人煙。86歲的村民龔策良(音)告訴記者,他只知道此處小地名叫高坎子。
不過,當記者問及董三公時,龔大爺馬上指著遠處一棵黃桷樹:『你說那個守墓的大爺,就在那個樹背後。』龔大爺告訴記者,董三公及其祖上多年守墓一事,當地人都知道。
又穿過一條田坎,繞過一棵有著百年年輪的黃桷樹,記者找到了董三公位於大樹後面的老屋子。董三公,真名叫董昭君,今(2016)年80歲。他告訴記者,房子有100多年了,現在基本廢棄。他還有一處新家,在老屋前方20公尺遠處,是一座磚房。現在,老伴住在磚房,他依然住在老屋。為何不住磚房住廢棄老屋?董三公說,房子是顏蘊山送給董家祖上的,他已經住了很多年。
守墓背後 為報答恩情,祖孫三代百年守墓
顏蘊山是誰?他為何要送董家祖上房屋?董家後人又為何要為一位異姓故人守墓?記者分別從顏家和董家的後人處,瞭解這段往事。
董昭君告訴記者,爺爺董光明與顏蘊山均出生於清代道光年間,二人從小就是好夥伴。後來,顏蘊山涉足鹽業,因發明不少鑽探鹽井的工具,並積累總結出諸多開鑿鹽井的經驗,被當時譽為『鹽場魯班』,也因此發家。而兒時夥伴董光明留在農村老家,生活貧窮。
為幫助董光明擺脫困境,顏蘊山將其帶到顏家做廚師。不久後,董光明生活條件有了巨大轉變。後來,顏蘊山去世前曾囑託董光明,希望他在其去世後,能回老家為其守墓。董光明為報答顏蘊山的恩情,便許下了為恩人守墓的諾言。為此,顏蘊山專門在老家為董光明修建了房屋,並贈予他數十畝良田,就是如今董三公的房屋所在地。1899年,顏蘊山去世,安葬於老家。董光明也辭去工作,攜妻兒回老家務農,並為恩人守墓,直到去世。
對此,顏家後人也略知一些。現年64歲的顏祝先告訴記者,他也曾聽家里長輩說過有董姓人為祖上守墓,不過,由於顏家後人後來分居多地,很多已經失聯,因此,未能聽說過更詳細完整的資訊。
董三公回憶,他並未見過顏蘊山,但自兒時起,他就陪同爺爺和父親,常去顏蘊山墳墓看望,或清理雜草、或平整地面。爺爺和父親都告訴他,那是恩人顏蘊山的墓,全家人住在這裡,是因為爺爺答應要給恩人守墓。他回憶,父親臨終前,將爺爺留下的話,再次傳給了自己。他說, 自己仍堅定地選擇守墓,那是因為要遵守向父親許下的諾言:繼續給恩人守墓。
墓主後人 董家知恩圖報,深受感動
當記者問及後人是否會繼續守墓時,董昭君坦言,子女們均在縣城或外地成家立業。介於現實問題,他認為兒孫們在其去世後繼續守墓已經不太可能。
對於董家人為顏家守墓一事,顏蘊山第六代孫顏剛介紹,顏家上幾代老人都知道且向後人斷斷續續地講述過此事。後來顏家後人分散,知道這事的後人逐漸減少。直到四五年前重修族譜,重新取得聯繫的顏家後人才互相提及此事,董家人守墓一事又在顏家後人廣為傳開。顏剛稱,據顏家老人回憶,為感激董家人守墓,顏蘊山生前特別留下遺囑,將墳墓周邊田土和房產都贈予董家。
顏祝先告訴記者,作為顏氏後人,特別對董家人知恩圖報、三代人守墓的舉動深受感動。顏祝先稱,根據顏家祖訓,即便董三公之後,董家人不再為顏家守墓,顏家人也不會有半點異議,『董家三代守墓一百多年,已非常仁義』。
八旬老人為恩人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