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海南省東北部的文昌市有許多響亮的名片:椰子之鄉、華僑之鄉、排球之鄉……如今,更多的人知道文昌,是因為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建在這裡的龍樓鎮上。
根據新華社報導,隨著發射場首次發射任務進入倒計時,常住人口只有2.5萬人的龍樓變得熱鬧起來,來自大陸全國各地的人不斷聚集,只為見證那歷史性的時刻。
對於這座大陸最年輕的航天發射場,大家心中有太多的好奇等待解答。6月23日記者走進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零距離觸碰大陸航天又一個夢想騰飛的地方。
(一)探訪是從海南文昌清瀾港開始的。在遠望21號火箭運輸船載著裝有火箭部件的集裝箱駛抵之前,這個規模不算大的碼頭並不為當地群眾以外的人們所知。而今後,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的長征七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都要首先運抵這裡,清瀾港將因為遠望21號船的到來頻繁進入公眾視野。
即將首飛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5月8日從天津港裝船起航,經渤海、黃海、東海、台灣海峽、南海等海域共計約1670海里航程,而後轉公路運輸,於5月16日全部運抵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這種火箭運輸方式是文昌不同於酒泉、太原、西昌3個航天發射場的獨特之處。
之所以這樣搭配,是因為長征七號、長征五號火箭身形壯碩,芯級直徑分別達到3.35公尺和5公尺,透過海運既免受尺寸限制,運輸環境又相對平穩,對箭體結構影響較小。
這兩型運載火箭由於推力更大,運載能力更強,也被稱為『大火箭』。大火箭有著不同尋常的使命。這個使命,自中華民族飛天夢起,就深深烙在每一個向往星空的大陸人心頭,明朝的萬戶更是以生命的代價血染問天之路。
1992年9月,黨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其後十數年間,從神一到神十,再到天宮一號,隨著無數『第一次』的突破,大陸載人航天發展戰略的『前兩步』相繼實現。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把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推向新高度,成為大陸航天人的新目標。
在這種背景下,長征五號、長征七號兩型推力更大的運載火箭以及緯度低、發射效率高、射向寬、落區安全性好、海運便捷的文昌航天發射場應運而生,大陸航天發射場的格局改寫為『四足鼎立』。
(二)循著火箭運輸的路線離開清瀾港,新修建的公路筆直寬闊,兩旁是大片綿密挺拔的椰林,寫有『文昌航天發射場』的指路標牌,引導著遠道而來的人們不斷靠近他們向往的地方。
出港不久,一座以清瀾命名的大橋橫臥江上。這座專門為運輸火箭修建的大橋,取代世代開行的渡船,開始服務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天氣晴好時,站在橋上,目視可見近30公里外的發射場內體量巨大的建築物。
2座相隔不遠的固定發射勤務塔外部特徵最明顯也最引人注目。輾轉進入發射場,來到塔架跟前,只覺宏偉、壯觀、高大之類的形容詞根本不足以描述那撲面而來的屏息感。
離大海最近的塔架距海邊約600公尺,用於發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高91.7公尺;另一座塔架離大海稍遠,高度略低,為85.8公尺,用於發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與酒泉航天發射場的鋼結構塔架不同,這兩座塔架均採用鋼筋混凝土與鋼結構的混合結構。
針對文昌高溫、高濕、高鹽霧和強颱風、強降雨、強雷暴等氣候特點,塔架以及發射場其他建築物,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工藝,先後成功經受了超強颱風『威馬遜』等七八次颱風的考驗。
(三)走進發射塔架內部,記者看到,密布著各種管線和機器設備,各種走向的通道和樓梯可以讓工作人員到達塔架的每一處平台。塔架內部的『核心桶』分布著80多間控制間和測試間,可為火箭的測試發射提供全面的技術保障。
塔架正下方是導流槽,用於導流火箭發射時產生的巨大熱量。導流槽正中央有一個混凝土建造的錐形結構,主要作用是將高溫氣流導向兩側的導流通道。
與塔架巨大外部尺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施工安裝的高度精準。工程師周湘虎是2個發射工位及導流槽的現場管理代表,負責質量、進度、投資、安全管理和協調工作。他說,塔架回轉平台軸系的安裝精度最高達到0.03毫米,相當於一張列印紙厚度的三分之一。
每座塔架的四角分別矗立著四座比塔架更高但身形苗條的避雷塔,塔身中上部三道平行的挂線纜各自圍成一圈組成避雷網,為火箭和航天器提供保護。
一號發射工位前方是2根筆直的軌道,長約2.8公里,用於火箭的垂直轉運。軌道兩側不遠處椰林掩映的地方分散布置著液氧、液氫和煤油加注站——這些燃料無毒無害,燃燒後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軌道的另一端是垂直總裝測試廠房。與大陸酒泉、太原、西昌3個航天發射場不同的是,文昌航天發射場有2座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用於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總高度99.4公尺,地下1層,地上14層,是亞洲單層最高的廠房。用於長征七號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略低,為96.6公尺。連接起它們的,是火箭水平轉載準備廠房。3棟建築組成了一個大寫加粗的字母『U』。
(四)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的左右兩側及後方還分布著衛星測試廠房、衛星燃料加注廠房、指揮控制大樓、110KV變電站等各類建築。連接起它們的,是以『長征』『探月』『問天』等大陸航天元素命名的便捷路網以及實現完全自主可控的資訊網路。
發射場指揮控制系統負責人陳振華介紹說,發射場實現了資訊化指揮控制能力的突破,首創大陸國產化軟體開發平台,研發測控指揮監控系統等配套軟體,確保航天發射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絕對安全。
各建築物之間,原生的椰林鬱鬱蔥蔥,水塘、濕地星羅棋布,呈現出低緯度濱海航天發射場特有的風光。火箭轉運前,每天都有遊客穿行其間,近距離領略航天發射場獨特魅力。發射場規劃之初就確立的環保、開放兩大理念在建設過程中得到完全貫徹。
在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勤務塔北側,有一株胸徑逾50公分的垂榕,樹齡超過70年,枝葉團簇格外茂盛,原本筆直的道路特意繞了一個彎,給這棵樹留下生長的空間。現在,它已經憑藉超乎尋常的『待遇』,成為許多遊客眼中的明星。
當然,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開放不只是遊覽,更包括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未來,隨著發射場旅遊配套設施、制度不斷完善,將有更多民眾、更多國際同行走進這裡,在大陸航天又一個夢想騰飛的地方放飛自己的太空夢想。
這是轉運前期,位於垂直總裝測試廠房中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6月17日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這座大陸最年輕的航天發射場,大家心中有太多的好奇等待解答。6月23日記者走進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零距離觸碰大陸航天又一個夢想騰飛的地方。
(一)探訪是從海南文昌清瀾港開始的。在遠望21號火箭運輸船載著裝有火箭部件的集裝箱駛抵之前,這個規模不算大的碼頭並不為當地群眾以外的人們所知。而今後,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的長征七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都要首先運抵這裡,清瀾港將因為遠望21號船的到來頻繁進入公眾視野。
即將首飛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5月8日從天津港裝船起航,經渤海、黃海、東海、台灣海峽、南海等海域共計約1670海里航程,而後轉公路運輸,於5月16日全部運抵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這種火箭運輸方式是文昌不同於酒泉、太原、西昌3個航天發射場的獨特之處。
之所以這樣搭配,是因為長征七號、長征五號火箭身形壯碩,芯級直徑分別達到3.35公尺和5公尺,透過海運既免受尺寸限制,運輸環境又相對平穩,對箭體結構影響較小。
這兩型運載火箭由於推力更大,運載能力更強,也被稱為『大火箭』。大火箭有著不同尋常的使命。這個使命,自中華民族飛天夢起,就深深烙在每一個向往星空的大陸人心頭,明朝的萬戶更是以生命的代價血染問天之路。
1992年9月,黨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其後十數年間,從神一到神十,再到天宮一號,隨著無數『第一次』的突破,大陸載人航天發展戰略的『前兩步』相繼實現。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把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推向新高度,成為大陸航天人的新目標。
在這種背景下,長征五號、長征七號兩型推力更大的運載火箭以及緯度低、發射效率高、射向寬、落區安全性好、海運便捷的文昌航天發射場應運而生,大陸航天發射場的格局改寫為『四足鼎立』。
(二)循著火箭運輸的路線離開清瀾港,新修建的公路筆直寬闊,兩旁是大片綿密挺拔的椰林,寫有『文昌航天發射場』的指路標牌,引導著遠道而來的人們不斷靠近他們向往的地方。
出港不久,一座以清瀾命名的大橋橫臥江上。這座專門為運輸火箭修建的大橋,取代世代開行的渡船,開始服務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天氣晴好時,站在橋上,目視可見近30公里外的發射場內體量巨大的建築物。
2座相隔不遠的固定發射勤務塔外部特徵最明顯也最引人注目。輾轉進入發射場,來到塔架跟前,只覺宏偉、壯觀、高大之類的形容詞根本不足以描述那撲面而來的屏息感。
離大海最近的塔架距海邊約600公尺,用於發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高91.7公尺;另一座塔架離大海稍遠,高度略低,為85.8公尺,用於發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與酒泉航天發射場的鋼結構塔架不同,這兩座塔架均採用鋼筋混凝土與鋼結構的混合結構。
針對文昌高溫、高濕、高鹽霧和強颱風、強降雨、強雷暴等氣候特點,塔架以及發射場其他建築物,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工藝,先後成功經受了超強颱風『威馬遜』等七八次颱風的考驗。
(三)走進發射塔架內部,記者看到,密布著各種管線和機器設備,各種走向的通道和樓梯可以讓工作人員到達塔架的每一處平台。塔架內部的『核心桶』分布著80多間控制間和測試間,可為火箭的測試發射提供全面的技術保障。
塔架正下方是導流槽,用於導流火箭發射時產生的巨大熱量。導流槽正中央有一個混凝土建造的錐形結構,主要作用是將高溫氣流導向兩側的導流通道。
與塔架巨大外部尺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施工安裝的高度精準。工程師周湘虎是2個發射工位及導流槽的現場管理代表,負責質量、進度、投資、安全管理和協調工作。他說,塔架回轉平台軸系的安裝精度最高達到0.03毫米,相當於一張列印紙厚度的三分之一。
每座塔架的四角分別矗立著四座比塔架更高但身形苗條的避雷塔,塔身中上部三道平行的挂線纜各自圍成一圈組成避雷網,為火箭和航天器提供保護。
一號發射工位前方是2根筆直的軌道,長約2.8公里,用於火箭的垂直轉運。軌道兩側不遠處椰林掩映的地方分散布置著液氧、液氫和煤油加注站——這些燃料無毒無害,燃燒後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軌道的另一端是垂直總裝測試廠房。與大陸酒泉、太原、西昌3個航天發射場不同的是,文昌航天發射場有2座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用於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總高度99.4公尺,地下1層,地上14層,是亞洲單層最高的廠房。用於長征七號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略低,為96.6公尺。連接起它們的,是火箭水平轉載準備廠房。3棟建築組成了一個大寫加粗的字母『U』。
(四)垂直總裝測試廠房的左右兩側及後方還分布著衛星測試廠房、衛星燃料加注廠房、指揮控制大樓、110KV變電站等各類建築。連接起它們的,是以『長征』『探月』『問天』等大陸航天元素命名的便捷路網以及實現完全自主可控的資訊網路。
發射場指揮控制系統負責人陳振華介紹說,發射場實現了資訊化指揮控制能力的突破,首創大陸國產化軟體開發平台,研發測控指揮監控系統等配套軟體,確保航天發射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絕對安全。
各建築物之間,原生的椰林鬱鬱蔥蔥,水塘、濕地星羅棋布,呈現出低緯度濱海航天發射場特有的風光。火箭轉運前,每天都有遊客穿行其間,近距離領略航天發射場獨特魅力。發射場規劃之初就確立的環保、開放兩大理念在建設過程中得到完全貫徹。
在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勤務塔北側,有一株胸徑逾50公分的垂榕,樹齡超過70年,枝葉團簇格外茂盛,原本筆直的道路特意繞了一個彎,給這棵樹留下生長的空間。現在,它已經憑藉超乎尋常的『待遇』,成為許多遊客眼中的明星。
當然,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開放不只是遊覽,更包括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未來,隨著發射場旅遊配套設施、制度不斷完善,將有更多民眾、更多國際同行走進這裡,在大陸航天又一個夢想騰飛的地方放飛自己的太空夢想。
這是轉運前期,位於垂直總裝測試廠房中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6月17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