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8年縣市長選舉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但有意參選的人無不開始鴨子划水,有的人還積極印新名片、寫春聯、掛看板等等,開始大動作表態,如果黨內有派系支持或大老、政治明星力挺的,根據以往的作法,最好的宣傳就是跟「某姐」、「某媽」、「某神」黏在一起,甚至打起「某某接班人」的名號,問題是,以台灣現在的民主生態,選民還會吃「誰是接班人」這一套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記得在20多年前,立委選舉還是多席次的選制時代,民進黨擔心有的人票數衝太高,在各選區會想出各種招式呼籲選民配票,像是在北市南區就喊出「四季紅」,也就是選民按照春夏秋冬的出生月份來配票,投給四位黨提名的候選人,甚至選議員的時候,還會呼籲選民用身份證字號尾碼來進行配票,說也奇怪,對死忠的綠營選民,這招往往奏效,不管你配到的是誰,也不管這個人的政見、人品你喜不喜歡,就按照配票號碼投下去就對了。

曾幾何時,這種配票的招數似乎不管用了,當然除了立委選制改變之外,多席次的議員選舉也不來這套,想當然爾,在民主的進化下,選民的自主程度越高,「含淚投票」的情況越來越少,不爽藍綠的,還有第三勢力可以投,不然投廢票、不去投的比例也有增高的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連黨的配票都不奏效,更何況還有「誰是接班人」的奇怪生態,可能會存在嗎?當然不可否認,有些地方選區,還是有某些「X家班」的政治家族勢力留存,不過要接班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也是從父執輩時代就跟在身邊耕耘,若是空降、只想打著「X家班」、「代夫出征」光環就能當選的,最後幾乎都是鎩羽而歸。

而想打著「接班人」名號的邏輯也很簡單,通常認為選民因為喜歡或欣賞A,就會把票投給A所指定的B,但如果有這種想法的,還真的是「我的老天鵝啊」!

首先,B絕不等於A,當然行事風格、能力、理念也都不一樣,打著「接班人」的名號,儘管能多增加知名度和曝光,不過這種光環通常也是兩面刃,包括A的種種負面評價和爭議,B也要概括承受,甚至負起護航的責任。

順帶一提,別忘了,最近不少神明已經紛紛走下神壇,進入凡間,別說接班,也許以後切割都來不及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