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生中心從1992年起,研究人員以每年1至2個縣市的調查速度,由南到北、由西到東,全面進行各類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近年陸續與美、英、德共同進行台灣兩棲類動物感染蛙壺菌與蠑螈壺菌的相關研究。
特生中心並說,倫敦大學帝國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系教授費雪(Matthew Fisher)邀請特生中心兩棲類研究室,參與此次蛙壺菌起源的跨國研究,計32國、38個研究單位科學家參與,特生中心提供台灣首次野外採集的樣本資料,貢獻重要的一塊拼圖。
對於台灣野生兩棲類族群感染蛙壺菌的現況,特生中心8年來的研究顯示,台灣本島野生兩棲類感染蛙壺菌的比率約為6%,所有被測得為陽性反應的個體均屬於低度感染,這也意味著已感染的個體並無死亡的風險。
特生中心也說,另從各單位所典藏的兩棲類標本回溯檢測中,發現台灣最早有蛙壺菌感染的個體為1990年所採得的梭德氏赤蛙(Rana sauteri)標本。
此外,1994及2003年的台灣山椒魚(Hynobiusformosanus)標本,2001年的阿里山山椒魚(Hynobiusarisanensis)標本,也有部分個體偵測到有蛙壺菌感染,顯示蛙壺菌存在台灣已有數十年之久。
特生中心認為,站在保育的立場,台灣要加強跨境生物安全檢查,既然蛙壺菌源自於亞洲,研究亞洲有感染但未發病的個體,便有可能成為解決蛙壺菌感染的方式之一,特生中心將持續與國際研究團隊合作,試圖為此病原體的感染找出一條有效的解決途徑。(編輯:陳清芳)107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