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一定要化療?先認識「免疫評分」

▲ (圖/今健康)
▲ (圖/今健康)

今健康

今健康/專題報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腸癌為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根據2019年發佈的統計顯示,台灣一年新增1萬6千多例大腸癌。在治療上依照分期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針,而大腸癌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化療,目前也有新的評估指標「免疫評分」可作為重要參考。


大腸癌治療根據期別,第一期以手術為主;第二期則分為高風險與低風險,高風險族群建議手術後接受化療降低復發機會;第三期則一定要接受化療;第四期則須化療為主加上放療或標靶治療輔助,六成以上患者手術後需再追加化療。





二期大腸癌需不需要術後輔助化學治療,傳統臨床主要判斷依據「腫瘤特性」,也就是看腫瘤侵犯深度、腫瘤是否分化不良、腫瘤是否阻塞腸胃道或破裂,以及在顯微鏡下是否觀察到腫瘤已有神經、血管、淋巴浸潤等來決定。





免疫評分(ImmunoScore, IS)是透過腫瘤組織切片染色後,計算位於腫瘤中心以及腫瘤浸潤邊緣的CD3+/CD8+  等T細胞密度,依其密度從低到高,分為五級、分別給與0分到最高4分,其中,0-1分為「低」免疫評分,而2-4分為「高」免疫評分,用以評估患者的自體免疫在腫瘤處的反應是否夠強。





第三期大腸癌已經屬於淋巴轉移,復發機會較高,而第三期大腸癌亦有高低風險之分,腫瘤侵犯深度為T1到T3及N1都屬於低風險,過去會建議進行三個月化療。其餘高風險則採取六個月化療。





第三期大腸癌患者的免疫評分,會影響患者是否從化療中得到好處。若屬高風險且免疫評分高分,建議積極地接受六個月化療。但若屬於高風險而免疫評分為低分,接受化療後更要密切回診追蹤。





免疫評分在2020年已為WHO、歐洲腫瘤醫學會正式列入建議指標。精準醫療時代來臨,免疫評分將是癌症治療的重要輔助診斷工具,幫助醫師精準評估腫瘤復發風險,讓患者得到最有效且最少傷害的治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