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談政治生涯最末站 盼台灣人活著沒有恐懼

▲監察院長陳菊回憶從政初衷,就是讓任何人的生存、活著沒有恐懼。(圖/記者鄭宏斌攝)
▲監察院長陳菊回憶從政初衷,就是讓任何人的生存、活著沒有恐懼。(圖/記者鄭宏斌攝)

記者鄭宏斌/台北報導

「我走了50年的政治人生,看盡多少政治人物狂起跌落,現在只想回歸到從政初衷,就是讓任何人的生存、活著沒有恐懼。」歷經美麗島大審、遭判死刑的陳菊,在美麗島事件40年後談起「恐懼」,面不改色、語氣堅定。18歲開始參與黨外運動的她,在戒嚴時代被抓了2次,關了7年,隨著民主開放,現在陳菊已是中華民國的監察院長,她也期許這裡將是自己政治生涯最後一站。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去年8月,立法院審查監察院人事同意權案,在國民黨團強力杯葛下,陳菊與27位監委在紛擾中通過就任,監察院長同時也是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不過,人權會也因為草案內容爆發爭議,引發關注,先是民進黨立委質疑《國家人權委員會職權行法》有擴權之嫌,接著司法院也相繼提出院際分際質疑。  

陳菊解釋,當時她剛上任,沒參與草案前半段,基於信任同仁通過提案,後來立法院、司法院提出疑慮。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對她分析,包括像是草案中可對私人機構查察等條文恐不適宜,「民進黨、國民黨除了王金平外,沒人比柯建銘更熟識草案、議事,更沒人像他這麼用功,我相信他的判斷,因此才會有後續一些爭端。」  

陳菊也為人權會委員緩頰表示,很多監委都是來自社運團體,自己也來自民間,都是經過漫長的民主進程才從體制外進入體制內,大家懷著高度理想性,但理想落實很難一步到位,她自己也是進入行政部門後,才了解實踐理想的艱困之處,也希望能相互磨合、尊重。  

提到人權會,陳菊滿心期待,她不諱言,比起監察院長,人權會更吸引她。「人權會讓我回到從政初衷,我希望未來台灣任何一個人都能活著、沒有恐懼。」提起恐懼,陳菊語氣更加緩慢而堅定,要跟這個世代的年輕人聊恐懼,體會大不相同,「但我一直都在恐懼、壓迫中長大。」  

她回憶起曾讀過阿根廷的一段故事,阿根廷曾是軍政府時代,一位南美洲的詩人曾寫過一段話,「我人生最大的希望,是清晨按門鈴的聲音,是送來鮮美的牛奶,而不是軍人來抓人。」在這個民主開放的時代,按門鈴是習以為常,但走過恐懼年代的人,門鈴聲卻可能是喪失自由的開端。  

「我是在恐懼中長大的世代,所以我最大的期望是讓台灣每個世代自然生長,不要在恐懼中成長。」陳菊說,這也是人權會的核心,因為人並非生而平等,有人風調雨順、有人卻必須歷經苦難。自己是從恐懼中走來的人,現在有能力,更要保護社會上那些無力、弱勢的人,「這不是政治、而是良心,國家人權委員會要成為台灣良心,保護弱勢、替他們發聲」。儘管監委獨立行使職權是事後權,監督公務人員依法行政,讓人民的權益受到保護外,未來人權會也會更積極地推廣人權維護、教育、扎根等,讓人權的花盛開在民主這塊土地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