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回歸是台灣發明?國外公衛早有案例

▲因篩檢量增加,台灣連日傳出「校正回歸」。示意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因篩檢量增加,台灣連日傳出「校正回歸」。示意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要聞國際中心徐筱晴/綜合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近日傳出逾800例「校正回歸」案例,而「校正回歸」不僅讓病例數大增,也讓許多人疑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但其實不只是台灣,在歐美國家,以及鄰近的日本,在疫情爆發當下,也曾經出現採檢趕不上、將確診案例回溯到過去的情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BBC》報導,2020年8月英國疫情嚴峻的時候,蘇格蘭每天都有超過2萬筆以上的檢體需要檢驗,但是完全來不及,即使蘇格蘭當時與英格蘭合作,增加實驗室檢驗能力,但積壓的案件仍花上一段時間才消解。而日本在2020 年 5 月疫情初期的時候,也曾因為通報系統的問題,遺漏了不少確診個案。

從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上的統計資料來看,可以發現從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包括美國、英國、瑞士等國家,都不只一次修改先前的數據,顯示這是公衛病例統計上常見情況。

美國《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的2名記者,發起了「追蹤COVID計畫」(The COVID Tracking Project),召募志工持續追蹤全美疫情數據,並進行分析。而針對像這樣的「時間差」問題,他們提出幾個應對方法:

一:只要延遲的時間一致,確診曲線圖還是有參考價值。

二:除了每日確診數,也可以公布 7~14 天內的確診平均數。

三:直接用採檢日作為基準,不用確診日。

四:看每日採檢的陽性率來作為大流行的判斷。

五:每日進行數據的滾動式修正。

像是德國,從去年五月起,就改用過去七天每十萬人口的新增確診人數,作為判讀疫情標準。而且從去年二月開始公佈新增數字時,都會強調由於行政作業、核酸檢測(PCR)研判需要時間,確診案例可能從好幾天前就感染。而美國也在公佈數據時,清楚載明診所回報校正回歸,並且在公告中提到造成數據的不規則性,是因為大量數據湧入該系統的結果。

▲國外也曾因為通報系統、數據增加,而傳出「校正回歸」案例。示意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外也曾因為通報系統、數據增加,而傳出「校正回歸」案例。示意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