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黃創夏/共同迎接「中華民國2.0」的包容吧!

▲三軍樂儀隊在國慶大典上表演。(圖/記者葉政勳攝,2021.10.10)
▲三軍樂儀隊在國慶大典上表演。(圖/記者葉政勳攝,2021.10.10)

文/黃創夏

中華民國、台灣‧‧‧到底是什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數十年以來,明明共同生活在一起、共享許多共同的記憶,共同面對不分顏色的嚴苛考驗和挑戰,但在各自特定的記憶、特定政客和各種勢力的挑撥下,越來越紛擾,也越來愈成了彷彿「不共戴天」之生死仇敵!

何必非要如此呢?

不論是「中華民國」或是「台灣」,或者是「中華民國台灣」,都是在大風大浪當中,各股勢力下激盪出來的產物,終究還必須是成為「命運共同體」。

而這個「共同的命運」正是蔡英文總統在《國慶講話》中最重要的概念,「中華民國在台灣立足72年」,從1949和1950交接之際,「中華民國」就有了全新而一直不被正視的新際遇。

1949到1950年這段日子,是「中華民國」的關鍵時刻,那時候,美國帝國主義不但原本要放棄「中華民國」,更狠的是要「落井下石」把「中華民國」當成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伴手禮」。

當時,美國雖然並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卻滯留南京,不隨「中華民國」播遷。在美國本土,美國當時總統杜魯門更著手「妖魔化蔣介石」,鋪陳用「中華民國」當「祭品」的正當性。

杜魯門夠狠,他口出穢言,大罵蔣介石家族「他們一家都是賊」,把「中華民國在大陸」的失敗,鎖定是蔣家的貪污暴虐,又著手撰寫「白皮書」,正式放棄「中華民國」。

想都沒想到,韓戰爆發,在國際戰略與東西對抗下,美國派出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兩岸開啟了72年的「互不隸屬」!

應該這樣說,那個1912年孫中山建立的「中華民國在大陸」之「中華民國1.0」正如蔣介石在1950所說:「亡國了」;拜韓戰之賜,「中華民國在台灣」之「中華民國2.0」在美國的護翼下,誕生了;然後,1996年偉大的台灣人民協力造了「中華民國台灣」的「第三波民主」之「寧靜革命」。

1950年初,在「陽明山莊」,蔣介石拄著拐杖三次痛擊地面,沉痛地向國民黨官員說:「中華民國亡了!」、「我們的中華民國在去年年終隨著大陸淪陷而已經滅亡了,我們今天都成了亡國之民,而還不自覺,豈不可痛!」

前一年,1949年在北京天安門,毛澤東宣布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此之後,中南海也一再對內宣示「中華民國亡於1949年」。

歷史的事實卻形成了一個尷尬場面,1950年的3月1日,當時因為國共內戰失利而宣告下野的蔣介石自行宣告「復行視事」,重新在台灣張開了「中華民國」這個招牌,台海兩岸就一直存在「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招牌,互不隸屬卻又滿滿都是恩怨情仇!

最尷尬的莫過於此,蔣介石所重新開張的中華民國,當時的處境實在詭異,國際法上恐怕也是「首創」和「獨創」,但也就從那一年起,中華民國在台灣一直是確確實實地完整行使主權,擁有「國家」所具有的一切,就是一個確確實實存在的現代化文明定義下的「國家」!

但另一方面,蔣介石以「國府播遷」運用武力建立政權和高壓統治所造成之「外來政權」陰影也揮之不去!

從72年前起,一個獨特的「中華民國」就這樣確確實實地存在著,直到1996年實現真正的民主,總統直選後確立是主權獨立、主權在民、以「人民主權」而定義的現代化民主國家!

蔣介石在1949年留下的尷尬也成了台灣對外定位不明、對內統獨對立不休的根源,永無休止的紛擾當中,蔡英文總統的《國慶講話》之「四個堅持」總算給了一個「最大公約數」與「端正國際視聽」的重新定位。

簡單地說,蔡英文就是重新界定所謂的「中華民國2.0」,是從1949年開始和中華人民互不統屬的一個台灣海峽東岸的「重新建國」,更具體地說,可以說是「中華民國之第二共和」!

這是一個很具有包容力的新詮釋,在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所建立的國家是「中華民國之第一共和」,1949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統屬,立足台灣已經72年的叫做「中華民國之第二共和」,據此延伸,在1996年完全徹底民主,直選總統的是「中華民國之第三共和」。

這是一個很創新與捍衛將來各種可能性的設計:之後,在民主憲政體制規範下的運作,以及台灣全體國民依現代化民主程序的模式進行「中華民國之第四共和」、「第五共和」,甚至在民主體制下修憲和建立更合理化與正常化的國家,有何不可!

別忘了,法國都已經是第五共和了,而英國在二十世紀當中,領土多次變換,她們依然是法國和英國!

除此之外,這次也是正式端正國際視聽,很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個中國原則」之天大謊言!

最重要的是,當國際視聽被端正之後,歐洲媒體用了「侵略台灣」這樣的字眼,正式宣告台海兩岸的問題,從此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未完成的內戰」,而是兩個「互不隸屬」的國家之「被侵略」與「反侵略」的人類文明與價值保衛戰!    


●作者:黃創夏/資深媒體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