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聚焦/核四重啟未通過 學者憂2050淨零碳排難達成

▲四大公投案在今(18)日揭曉,其中第17案未通過,核四將維持封存狀態。(圖/翻攝台電官網)
▲四大公投案在今(18)日揭曉,其中第17案未通過,核四將維持封存狀態。(圖/翻攝台電官網)

記者黃仁杰/台北報導

四大公投案在今(18)日揭曉,其中第17案未通過,核四將維持封存狀態,但學者指出,國際上要求在2050年需達到淨零碳排放,核電的低碳排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就算能在2025年趕上「20、50、30」的非核家園目標,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和貯電挑戰,與火力發電造成的碳排和其他問題,讓台灣更難以達成淨零要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是需要核電的,因為這是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低的一種發電方式。」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訪問時強調,所有的發電方式,即使是再生能源也不是零排放。但現在的目標是要在2050年做到淨零排放,如火力發電這樣高碳排的發電方式可能需要降至近0,「因為如果沒有核電,那就要靠再生能源。」而台灣主要得靠風力發電,但畢竟還是看天吃飯,且目前看來連2025的20%目標也無法實現。

蕭代基說明,核四目前的狀態是「封存」,也就是可以再重新啟動,當然需要不少人力資源和安全相關檢查,但這個成本是遠小於任何一種電廠的興建成本,「核四發一度電的成本是小於0的,因為我們花了上千億的成本,是已經丟到水裡面去了,現在雖需要解封成本,但和其他任何一種電廠的興建成本比都是比較小的。」

而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京明則指出,核電和三接的發電量接近,兩者具有可替代性,如果核四不重啟,勢必要仰賴天然氣火力發電的三接,但對淨零碳排就是「開倒車」,王指出,藻礁、鄰近海岸線的濕地,都具有固碳的功能,是天然的負排碳機制,不管三接有沒有外移,對當地生態一定會造成影響。

「我們人民決定不要核四,那三接就要蓋在其他地方。」王京明說,核四廠已經建成,是既有成本,且台灣的天然氣仰賴國際進口,天然氣的價格浮動高,目前已經上漲3倍,如果選擇天然氣,例如三接,一度電大約為五、六塊。

王京明認為,能源供給要有多元的發電方式,美國德州今(2021)年2月出現低溫暴雪、澳洲大陸9月發生規模6的強震,這些都是過去不曾預料的,「能源政策的選擇權在於人民,但核安有核安的專業,核電廠的安全規格經的起考驗。」

蕭代基指出,任何發電設施首要考量的一定是安全性,最好是大量且穩定、成本低的供電。核電主要的疑慮是安全性與核廢料的問題,兩邊的辯論持續進行,但不是平衡、開闊的討論,就算是地質斷層疑慮也都各有權威的地質專家論戰,理想的政策決策應該是選擇成本和效益的平衡,「像是再生能源,每一個都會有風險,但還是要使用。」

核四維持封存,前後預算恐破3千億,從討論過程至試運轉,歷經共兩次核災意外,引發各界對於核電的高度關注,如今核一退役,核二、核三即將屆齡,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距今也僅剩3年,核四很可能成為我國斥資最昂貴、最大型的蚊子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