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傳Line不會被討厭?IG、FB發什麼動態讓人反感?正確使用社群媒體的完美教戰手則!

▲正確使用社群媒體的完美教戰手則!(圖/Shutterstock)
▲正確使用社群媒體的完美教戰手則!(圖/Shutterstock)

姊妹淘

社交,在每個時代都是必要的,根據《人類大歷史》(Sapiens)的敘述,人類因為有了社交,才有了進化。原本我們的社交都是面對面,現在的社交幾乎是靠網路、LINE。尤其是工作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應該怎麼使用LINE,怎麼發動態,在群組中如何體面地交流,這些知識在這個時代就顯得十分重要。有趣的是,眾多朋友會犯錯、被人誤解、失去朋友,甚至被人封鎖,這些誤會時常令人難過。

社交的第一法則:讓對方舒服記住,無論科技如何改變,社群媒體怎麼更新,永遠要掌握「讓對方舒服」這個原則。

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思維方式,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抓住問題的核心,其他事情就不必害怕。

使用LINE的迷思

1.高風險貼圖

我有一位年紀比較大的朋友,人很好。

但這位朋友一跟別人聊LINE就經常惹人生氣,被罵,甚至被封鎖。他自己感到莫名其妙,不知緣由。後來我幫他研究了他的聊天模式,找到原因。

他老是喜歡發兩個貼圖,第一個是,微笑說掰掰的表情。

這個表情的背後含義其實不是微笑打招呼或者微笑再見,而是親切地在說一個字「滾」,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表情的眼睛是向下看的,這種眼神代表著不屑。尤其是在職業化的圈子裡,這個表情對陌生人很不禮貌、讓人很不舒服,違反了交友原則。

他喜歡發的第二個貼圖是微笑,也就是剛才那個表情去掉手。

這個表情也不是表示這件事情很好笑,而是代表著「呵呵」。「呵呵」表示無言、尷尬,本質上都不太禮貌。其實齜牙咧嘴的表情或是用文字打上「哈哈哈」都是比較適合的溝通方式。

一個現實生活中明明很不錯的人,之所以在網路上溝通交流不恰當,是因為一些文字或表情符號的錯誤使用,很容易把一件事表達成另一件事,一個意思表達成另一個意思。最終違反我們的社交第一原則。

2.錯誤的開場白

你見過這樣的開場白嗎?

「在嗎?」

「有件事跟你說一下。」

這兩句話很可怕,因為可能你正在吃著火鍋、唱著歌,對方忽然說,在嗎?有件事跟你說一下。你第一反應是,火鍋吃不了了,歌也別唱了。更有甚者,會納悶:他怎麼知道我在幹什麼?

「在嗎」這句話很難回答,因為你可能「在」,但是你在跟家人吃飯,無法回覆訊息。你也可能「不在」,但你正在LINE裡跟別人談事情、發動態,所以,你應該回答「在」還是「不在」呢?回答「在」,便會進入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的狀態;回答「不在」,他可能會覺得你不重視他。最可怕的是,你回答了「在」,對方找你借錢,找你幫他小孩投票,此時你到底是該「在」還是「不在」?

所以,「在」和「不在」是一個「瞬間」的概念,這是MSN、即時通時代的烙印,那個時候有隱藏模式,你可以問問「在嗎?」但現在進入了LINE時代,你還老是問在不在,這會讓對方很不舒服,再次違反了社交第一原則。

所以,得體的LINE禮儀應該是先說「您好」,如果是工作上的事情,接著把事情說清楚,給對方自由的時間,選擇是否回覆你、應答你。

這樣的方式,讓對方舒服,也會讓人覺得你是個專業的職場人。

3.語音訊息

你是否還碰過這樣的人,他發的每條訊息都是語音。還有一種人,每條語音都是六十秒,像被訓練過一樣。這種人我稱為「語音狂人」。

可能有人會說,發語音訊息多方便啊。

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是文字訊息,對方掃一眼就能看清楚,這樣別人獲取資訊的效率會更高;如果每條都是語音,你是方便了,那別人呢?

所以,重要資訊盡量用文字,不要發語音。

這裡教大家一個辦法,你可以開啟語音輸入功能,這樣一來,只要你開口說話,就可以把你的語音轉換成文字了。

職場中,文字代表正式,語音代表隨意。或許你會覺得,發個LINE怎麼會有這麼多規矩,但這就是職場和成人世界的規則。

當然,如果你只是跟好朋友、父母傳訊息,你想用什麼形式都沒關係。

4.LINE溝通適用於哪些場合?

我有一位網紅朋友,他想要販售商品,不知道該怎麼定價,於是找我介紹另一個從事微型電商的前輩,諮詢一下定價技巧。

我讓他們私聊。

一個小時後,做微型電商的朋友跟我說,你這個朋友太不可靠,我已經封鎖他了。

我問,為什麼?

他把兩個人的聊天記錄截圖給我,我一看就傻眼了。

我這個朋友問的是這樣的問題:你的商業核心是什麼?你能告訴我,你是怎麼賺那麼多錢的嗎?

LINE只適合搭個訕,開個場,不適合進行深度的討論,更不適合進行商業、個人祕密的交流,尤其是還不熟的時候。此時,合理的交流方式是約對方出來見個面、吃個飯;如果覺得自己搞不定或對方不給你面子,應該邀請共同認識的人一起聊聊天,向對方虛心請教。

在這裡還要補充一句,不要繞過中間人去求人解決問題。因為這樣會把中間介紹人弄得很尷尬。你事求成了,會讓夾在中間的人沒有成就感;事求不成,夾在中間的人也要跟你一起尷尬。

可惜的是,我這位朋友一點LINE的禮儀也不懂,透過LINE聊那麼深入的工作細節,是為自己埋地雷,也會讓人覺得你不可靠。

人之所以要見面溝通,是因為見面時表情和語調更豐富,也更能凸顯出人和人細膩的交流方式。

總之,LINE只適合打招呼、概略地聊點事情;選擇貼圖時要斟酌;開口不要問「在嗎」,能用文字表達的,盡量不用語音。

記住社交的第一原則:「讓對方舒服」,科技無論怎麼變,我們抓住核心的觀點不變,這樣就好。

工作群和同學群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

被莫名其妙拉進一個群組,群組的聊天狀態是從激動到沉默,到潛水再到退出群組;

有人在群組發廣告、發語音,激動地和別人爭論;

群組成員突然拉了一個人進來,忽然間大家都不說話了;

在班級群組拉票、求讚;幫朋友投票、拉票、求讚。

簡單來說,LINE群組有三個作用:

(1)收集資訊

在一個群組裡,你可以獲得自己想得到的資訊,比如尚龍老師最近又去哪裡簽書了?他最近又在寫什麼作品?你喜歡的什麼商品打折了?哪些地方假日不塞車?這個時代,資訊就是金錢,群組裡往往是一群志同道合者聚會之地,所以,這裡總會有你需要的資訊。

(2)認識好朋友

這個時代,你的好朋友可能不在周圍,很多時候認識朋友都是透過群組。

網路時代,同類人不一定在同一個城市。因為你們有共同的愛好、想法,你們雖人在各地,卻可能會是同類。而群組裡,總能讓我們遇到同類人。

(3)提升個人的影響力,傳播名聲

在群組裡你可以強化自己的人設,展現自己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大的影響力。當你在一個群組裡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你就可以「消失」了,該退出就退出,該隱藏就隱藏,不要打擾別人,也不要打擾自己。

有人會說,這是不是太現實了啊,得到需要的東西就走?

並非如此。高手和菜鳥最大的區別就是,高手知道自己要什麼,而普通人不知道。

所以,LINE群組就是圈子的會合,我們也可以把群組分成三個圈子:

第一個叫同事同學圈。

第二個叫同業圈,也就是相同行業不同公司的夥伴們。

第三個叫同道圈,你們有共同的愛好,比如一起游泳、一起健身、一起打牌、一起玩耍的人。

對於許多人來說,第一個其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圈子,所以,我來著重分享這個圈子的群組需要注意的事項:

1.同學圈要懷舊,同事圈要解決問題

同學圈受歡迎的法則:多傳照片,童年的、學校的、過去的,這些都有利於提高他人對你的好感度;同事圈解決問題,對方拋出個問題,你需要做的就是幫忙解決、提出方案,別抱怨,別散播負面情緒,除非你不想幹了。

2.同學圈要體貼、互助

同學圈經常會有人跟你散播一些小情緒。比如自己分手了、失業了,此時一定要適當地安慰,例如傳這樣的貼圖:擁抱、摸頭、愛心、玫瑰花。適當的時候,也可以打電話去安慰。

3.別嗆人

群組裡嗆人很丟臉,嗆贏了也不妥,尤其是同事圈和同學圈,人家還不能把你從群裡踢出去,因為踢了你還是同事,還是同學。見面很尷尬,不見面又不可能,你要他怎麼辦?人在江湖,非萬不得已,千萬別把自己逼到牆角。

4.別發廣告

尤其是同學圈,同學圈有時候講究地位高低,你看看同學會那些暗中比較就知道了,你一發廣告,地位就掉下去了。同事圈就更不用說,你一發,主管一看:「怎麼,你還在外面有個兼職?那就把兼職變成正職吧,明天別來上班了。」恭喜你,你自由了。

5.請帖、重要資訊請一對一地發

我遇到過一個朋友,把自己結婚的喜帖發到群組裡,說,歡迎大家來參加我的婚禮。

這個時候很尷尬,因為沒人搭理他,更崩潰的是,這禮金你怎麼給?難道和他一樣發群組?讓大家搶?重要資訊和請帖,一定要有儀式感,也就是說,必須一對一發。

6.如果經濟允許,多送禮物

LINE群組裡最受歡迎的人,就是那些送小禮物的人。我有一位朋友,是個網紅,沒人見過他,但他超受歡迎。每進一個新群組,他就先送個小禮物,金額還都不小。一開始大家以為這朋友是個冤大頭,後來才知道,他這個習慣讓他獲得了很多人的好感。這份好感讓他在職場中受益頗多。這個邏輯跟多埋單一樣,看似吃了虧,其實在身分地位上占了便宜。

7.別發語音訊息

群組裡千萬別發語音,千萬別發語音,千萬別發語音!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我曾經見過最離譜的事情,是兩個人在群組裡用語音吵架,我們都不知道聽還是不聽。

8.不要求讚拉票

千萬不要求讚拉票。更不要「@」所有人。

9.不要炫耀

群組裡的炫耀會造成兩種結果:第一,尷尬。第二,遭恨。所以,謙虛一點準沒錯。

10.刪除那些加了好友卻一句話都不說的人

加了好友又不說話,你是來當臥底的嗎?這些人很可怕,像殭屍一樣,最可怕的是我後面將要分享的:這些人會取得你的資訊,用在你不知道的地方。

11.溝通時,適時加上貼圖

有時候乾巴巴的一句話會讓人不適,一句話後,若能加個微笑、大笑、壞笑的貼圖,這句話就會變得更立體、富有感情。

發動態不要傳遞負能量

上文講了LINE群組,現在跟大家說一說臉書或IG動態。

1.不要叫苦

我經常會遇到發各種痛苦崩潰的心情到動態的同學,這個時候問題來了,我們知道他很痛苦,可是沒有辦法幫助他,朋友們會有三種應對方式:第一,當作沒看見;第二,評論兩句,然後習慣了他的狀態;第三,按個讚。

苦是生活常態,寫日記記下來,然後反省,苦是給自己看的,也是成功後給別人看的。今天的苦是為了以後不要吃同樣的苦,

吃學習的苦是為了避生活的難,年輕時苦沒關係,人到中年還在苦,才是最大的苦。所以,別抱怨指責,迎接每一個戰鬥,把苦難埋在心裡,人才會成長。

我還遇到過這樣的人,發這樣的動態:「好忙啊,沒時間發動態了。」你瘋了嗎?那你不要發啊。發動態前一定要思考一下,你究竟想獲得什麼?如果只是為了按讚數,就忍忍。因為當你優秀出眾,別人自然會一直按你讚,而不是局限於小小動態裡。

2.抱怨人際關係

「今天遇到一個笨蛋,太討厭了!」看到這樣一則動態,你的朋友們應該怎麼辦?安慰你嗎?可是安慰你,別人也不認識這個「笨蛋」,也不清楚你們發生了什麼事情,你也沒寫清楚,所以想半天,算了,別安慰了,按個讚。

3.抱怨老闆

「老闆真是個廢物……」你以為設定隱私了,老闆看不見。

同事按了個讚,截圖傳給老闆,你開心嗎?

4.家庭關係不要發在動態裡

你的動態最好保持神祕,父母、小孩、妻子、丈夫的照片,原則上不要發動態。臉書不僅只有朋友,還有很多路人、同事、怪人。

四 千萬不要在動態曬小孩、放閃

前陣子,我跟一位在臉書用戶端工作的朋友聊天,他說了句很可怕的話:

現在任何APP的資訊都不安全,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這些資訊詐騙。

1.通知身邊的媽媽,減少曬小孩的機率,媽媽是孩子資訊的出口

世界上有一種網站叫「暗網」,一般人看不到,卻又普遍存在的網站,裡頭充斥著各種奇怪的人。尤其某些媽媽很喜歡為不穿衣服的小孩拍照,繼而發動態,殊不知,這可能會為一些戀童癖提供不少素材。為了保護孩子,請通知身邊的媽媽,減少在動態曬小孩。

2.孩子的資訊和自己的資訊要學會保密

比如你經常出沒的地方,不要打卡在動態裡。別人會根據你的資訊,推斷出你家地址,或者你孩子上學的地方。如果你出去旅遊,這個地方你此生就去一次,你使勁打卡也沒關係。資訊安全的重要性逐漸受到關注,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嚴格的防範,所以,在此之前,請一定保護好自己的隱私。比如訂外送、叫快遞的時候,可以不用填寫真名就盡量別寫,能下樓拿快遞就去樓下取。

3.不要用自己孩子當大頭貼

跟媽媽們多補充一句,用自己孩子當大頭貼不代表你多愛他們,愛是從內心發出的,不是表面的喧嘩。這樣的愛會把隱私賣了。如果您在職場,這樣的大頭貼其實體現出的是不專業,尤其主管看到這個,可能會認錯人。

4.千萬千萬別放閃

曬小孩至少表示小孩都挺可愛,但如果你的男朋友或老公的顏值並非堪比吳彥祖,建議就別放閃了,就算他顏值堪比吳彥祖,也別放閃。生活中,有些人其實不太希望別人過得比他們好,他們表面上的恭喜,可能都是暗地裡的詛咒。自己幸不幸福,冷暖自知,沒必要到處炫耀。

你認為你男朋友很帥,女朋友很美,其實大多數情況,都是認知偏差。因為你在熱戀中,評價往往過高。就算男朋友帥到一塌糊塗,你發出來幹嘛呢?

他的帥氣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不讓你在社群平臺放閃的另一個原因是,萬一最後你們分了呢?第二年同一時間,你的好朋友截圖給你:看,過去的你,多麼高興。現在的你,是不是很羨慕當時勇敢的你?

避免地雷動態

接下來給大家四條非常重要的建議:

1.停止散發負能量

無論是臉書動態、LINE群組,都強烈建議,停止負能量的抱怨。

你的動態就是交友的門面,你是什麼樣的人,從動態就能判斷出大概。

2.可以偶爾發好笑的笑話、勵志的話

我們公司的CEO,每天都在動態分享笑話,他的臉書就很受歡迎,有時候他哪天沒PO笑話,大家就問:你今天的笑話呢?有次他好像是失戀了,寫了一條:「北京的冬天好冷。」但因為他老是講笑話,下面的留言全部是「哈哈哈哈」。這樣的CEO,全公司的人都喜歡。

3.可以適時傳播好消息、真實的消息

關於發動態,我的建議是,好的消息、真實的消息,建議多發,多傳播。

例如你考上了哪間學校,獲得了什麼獎項,或是體重又下降了多少……

4.過去的動態趕緊刪除

看到這裡,就趕快拿起手機刪除過去的動態吧。

大頭貼和名稱

1.進入職場後,盡量把自己的名稱改成本名,或者希望別人稱呼你的名字

否則,第一,別人不知道你叫什麼;第二,很容易誤解你的職業。

我曾經遇過一位老闆,四十多歲,我到現在都不知道他叫什麼,因為他用的名稱是「佩佩朱」。我每次都叫他朱哥,確實很怪。後來人家告訴我,他喜歡佩佩豬是因為聽年輕人說其是「社會人」的代表(編按:出自於大陸流行語『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

2.大頭貼最好用端正的正臉照

別扮鬼臉,別用修圖軟體修過頭,更別塗鴉。

只放自己的照片就好,照片上不要有其他人,因為你將你和別人的合照設為大頭貼,第一,別人會覺得你不夠獨立;第二,別人不知道哪個是你。

我之前有一位朋友給我看他最近認識的男生,那個人的大頭貼就是他和林俊傑的合照,我的朋友不認識林俊傑,一直以為林俊傑就是他認識的那個人,喜歡得不得了。

我當時簡直快瘋了。

所以,當你進入職場,進入社會,社群媒體就是你這個品牌的延伸,你是誰,就會在網路資訊中看到那樣的你。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裡說:「網路世界的邏輯是,我是我想讓你看到的我。」希望看了這篇文章,大家能努力讓他人看到一個更好的自己。

延伸閱讀

  • 隆納德‧阿德勒(Ronald Adler):《人際溝通》(Looking Out Looking In)
  • 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本文出自《沒有退路,才有出路》今周刊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