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職涯迷惘時,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對職涯迷惘時,先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圖/Shutterstock)
▲對職涯迷惘時,先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圖/Shutterstock)

姊妹淘

迄今為止,我已經完成了兩百多小時的職場一對一電話諮詢,這期間我還換了一次平臺,因為有一個平臺撐不住倒閉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互聯網時代的快速崛起和消亡,都好像是一夜之間的事。一夜之間,滿地都是知識IP,好像所有人都是乾貨分享者。有學習熱情高漲的人,也有更多的焦慮者,讀文章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而且文章讀得越多,反而越焦慮,如果能找個人好好聊聊,就成了值得一試的辦法。

當初第一個諮詢平臺來找我聊的時候,就是這麼說的。我因為寫過職場書,被許多平臺的人關注,先後曾有幾個平臺找過我,我最後只能從聊得還不錯的、見過面的平臺開始,在大家彼此都還不太熟悉的情況下,敲定了一家。

我至今都很感謝那個樂意給我機會的平臺,雖然最後不知它是因為融資還是其他原因倒下了,但它為我打開了一扇和諮詢有關的大門。這種模式被更多的投資人看到,原來花一點費用,就可以和一個過來人聊聊天,交流經驗,由此也誕生出了更多的互動分享平臺。後來我發現了「在行」這個平臺,於是就停留在了這裡,成了「在行」的行家。

兩百小時的互動諮詢是我最初設定的終極目標。我喜歡先給自己訂個小目標,再給自己訂一個終極目標。再從這兩個目標的差距之間,給自己訂下一些階段性目標,並且給每個階段設置不同的獎勵以及慶賀方式。

這兩百小時裡,每個諮詢者都是一個個你我身邊的普通人,他們帶著各式各樣的迷茫、困惑和煩惱而來,也帶著自己的思考繼續上路。每一次的電話諮詢,都是一個參與別人人生的過程,這個影響是雙向的。對他人來說是一個解惑的過程,對我來說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

比如最開始的階段,我不知道怎麼去分配時間,更不知道如何讓諮詢對象提前做好功課。於是我只能邊聽邊記錄,再分析,然後給出建議。例如一開始我不知道如何引導向我諮詢的人,甚至不知道如何適當地打斷對方。結果對方越說越多,甚至離題萬里,等到我開始談論的時候,時間已經不夠了,我就只能延長時間去解答。

還有,最開始我也不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裡,那麼多諮詢訂單撲面而來時,我並不知道該如何篩選,也不知道一個晚上能夠接上幾個諮詢。於是,我曾經有一個星期,每天晚上做兩個諮詢,最後自己都累得喘不過氣來……

在這些漫長的交流中,我漸漸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諮詢方法,以及可以給對方提供的諮詢建議。也發現,許多人其實並不是真的在尋求答案,而只是希望找尋一個宣洩的途徑。

不過,我從這兩百多小時職場諮詢中總結出三個要點。如果下次當你陷入迷茫,希望找個職場前輩聊聊的時候,不妨也先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也許在你自問自答的過程中,你就已經豁然開朗了。

一、任何時候都要提醒自己:你的目的是什麼?

一場諮詢的時間十分有限,每當有人預約,我都會在後臺私訊提示對方:寫下你的個人情況,而且要提前想好你最想問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是一個問題?因為一小時最多也就只能解決一個問題。也許這個問題會牽連出很多其他小問題,包括你的思考模式、做事方法,在這個抽絲剝繭的過程裡,也許我們會共同發現答案,所以問題不需要太多。

為什麼希望你提前想好你最想問什麼?因為我是在提示你,不要忘記你來的目的。沒做過諮詢的人可能會存在兩種極端情況:「自己說」和「讓你說」。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理解。

喜歡「自己說」的人,大部分的諮詢目的是想解決情緒問題,更希望對方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情、痛苦,甚至是委屈。但職場諮詢並不是心理諮詢,我們也無法幫你迅速地擺脫負面情緒。雖然打開自己的心扉,的確更容易接納新事物,但不經過引導的敘述很容易變成吐苦水、發牢騷,最後演變成單向的情緒發洩大會,那諮詢師還能幫助你什麼呢?

如果你只是需要一個緩解情緒的出口,那倒是可以盡情地傾訴;但是,如果你還希望能實際解決問題,就不能佔用太多的時間。所以,我會在來諮詢的人傾訴的過程中嘗試引導,如果對方並不能因此調整自己的敘述方向,我就會主動打斷對方,並嘗試讓對方回到自己最初希望解決的問題上。

另一種「讓你說」的人,或許平時就不太善於表達,或者覺得諮詢就是聽專家上課,看看能不能讓自己開悟。遇到這類諮詢者,一般我會透過詳細詢問對方的個人情況,逐步完善已經做好的心智圖架構,在一問一答的過程裡逐步分析出對方最希望解決的問題,之後再找出重點,有策略地進行溝通並給出建議。

找人諮詢需要有明確的目的,為他人提供諮詢也需要清楚對方的目的。做事之前,先提醒自己,我的目的是什麼,這是十分必要的。因為目的越明確,才越容易達成。

二、當自己覺得搞不清楚的時候先問一句:是不是我的邏輯出了問題?

我曾經在後臺收到過一篇洋洋灑灑近三千字的私訊,敘述了諮詢者的個人情況,還包括她童年時期的家庭陰影,以及學生時期的自卑心態,如今走入職場,仍然是種種不如意。我看完之後非常同情她,於是回信對她說:「可不可以把你剛剛寫的這些事情,用列點的方式列出來,再用列點的方式總結出你認為的缺點和優點?」

當她按照這個方法做了之後,有點尷尬地回覆我:「川叔,我好像寫不出那麼多點。」我回她:「你嘗試把某一點深入分析,比如第一條你可以寫成:我覺得我是一個自卑的人,造成我自卑的理由是……第二條你再寫:我覺得自卑這件事對我的影響有……」

我為什麼要逼著別人這樣做呢?因為這是一個自我整理的過程。列點式總結可以避免情緒化,以理性的方式審視自我。而且列點式總結可以合併很多同類事件,讓自己不再停留在水平思考,要嘛更深入分析,要嘛總結出答案。我們希望解決問題,就首先要說清楚自己到底有什麼問題。

一個人如果能搞懂自己的問題出在哪兒,那麼或許就離解決問題不遠了。

現代人都很急,一急起來就邏輯混亂。你去醫院掛號,醫生問你哪裡不舒服,你說你全身都不舒服,請問應該看什麼科呢?如果你只是捂著肚子說好痛,那是皮外傷,還是內傷呢?是上腹痛,還是下腹痛呢?你越能條理清晰地說清楚自己的狀況,別人就越知道該如何幫助你,不是嗎?

三、那些值得你借鏡的,是對方的技術、經驗,還是路徑?

你可能聽過一句話,叫「聽了那麼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自己的一生」,這句話可能也是很多人對諮詢持懷疑態度的理由。

他不過就和我聊個一小時,能幫我什麼?

說大道理誰不會,重點是對我有用嗎?

這兩個問題是許多諮詢者內心最常見的疑惑。

其實在網上有很多厲害的人,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有經驗的過來人,包括那些職場裡的老手。你在諮詢他們之前,或許要先問問自己:

你希望向他們學習的是什麼?

有哪些東西是可以「複製」或者「借鏡」的?

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利用他們的眼光幫你判斷的?

你的計畫裡有哪些是希望他們可以給你指點的?

哪些經歷是只屬於他們個人,你無法複製的?

他們的眼光和判斷是否對你要做的事有幫助?

他們的意見是否對你正在做的事有幫助?

如果這些關於諮詢的事前準備,你都已經對自己提問、自己總結了,那麼諮詢的最後一個重點就是:你要學會如何提問。

如果你希望借鑑對方的經歷,那麼你需要找到你最想瞭解的核心問題。最好自己先做一些功課,畢竟普及知識和有針對性地討論是兩回事。比如,與其請教秋葉大叔如何做好簡報,不如多問問他如何把簡報從一項工作做成了一個團隊,中間遭遇了哪些彎路,做過哪些嘗試,帶領學生創業團隊的心得又是什麼。

你現在沒辦法和秋葉大叔去瓜分簡報市場,但是你可以學會如何在有了一個產品之後,以產品組建團隊並且發展出附線產品。你要學習的是路徑。

如果你希望借用對方的經驗和眼光來判斷你想做的事情,那你最好有一個全面的梳理,不要還沒想明白就開口發問。比如,與其請教蕭秋水如何做好自我知識管理,不如先研究一下她在喜馬拉雅的音訊課程,之後再聚焦到如果你要做一個網路課程,需要準備哪些東西?主題、立意、邏輯,如何步驟化?你要學習的,是過程。

以上就是我經歷多次職場諮詢之後的心得體會,希望有助於你從中學到什麼。

文/小川叔

本文出自《窮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蘋果屋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