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零賽局5/減碳潮席捲全球 中小企業急需政府指引明燈

▲台灣將近八成就業人口都在中小企業工作,是政府不容忽視的族群。(示意圖/shutterstock)
▲台灣將近八成就業人口都在中小企業工作,是政府不容忽視的族群。(示意圖/shutterstock)

記者徐珍翔/特稿

在綠色和平組織所做的一份民調當中,九成受訪民眾對氣候變遷有感,八成支持政府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可弔詭的是──只有兩成民眾知道政府現行目標是什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類似狀況也發生在中小企業身上,對於政府推動減碳一事,中小企業紛紛舉手贊成,卻沒太多人知道政府究竟做了什麼;追根究柢,能和政府坐下來面對面溝通的,還是那些產業巨頭、大老居多,談的是蘋果供應鏈、是某某國家隊,在80/20法則裡,那些中小企業的苦,都是更之後的事情了。

可實際上,台灣中小企業約128萬家,占總企業家數97%之多,背後更代表了78%的就業人口,在社會安定層面的重要性更甚大企業,為此,《NOWnews今日新聞》與諸多中小企業高層進行訪談,希望剝開他們在減碳浪潮下的無所適從,找出可供政府參考的核心關鍵。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中小企業普遍認為,這一波減碳趨勢來得又快又急,一下子出現太多專有名詞,像是:碳盤查、碳中和、碳權、碳稅、碳定價、碳交易等等,其中很多連政府都說不清具體做法,自然導致中小企業無所適從。

也因為政府政策未明,中小企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難以判斷各項減碳投資的輕重緩急,結果造成面對國外客戶的詢問時,遲遲無法提出具體減碳計畫的窘境;供應鏈環環相扣,未來當中小企業減碳計畫被要求納入上游供應商時,難度恐怕還會以幾何倍數幅度暴增,教人思而卻步。

此外,許多中小企業也擔心資源排擠效應。如今國內綠電憑證99%已被大企業買走,中小企業對成本及風險的耐受度遠不如大企業,因此還在精打細算、一步一步地「摸著石頭過河」當中,等到哪天好不容易摸清方向、必須出手時,恐怕也買不到諸如綠電憑證、甚至未來的碳權這類有限資源了;競零賽局中,不只國與國爭,大企業與大企業鬥,現在連小蝦米都得想辦法和大鯨魚分一杯羹才行。

最後,不少中小企業都共同提到了一個難題──案例不足,又或者說,大部分坊間案例並未走過完整的減碳流程,多半只是局部有成,因此中小企業至今仍缺乏被系統化、標準化的案例可循,實務上不容易參考;而台灣的輔導公司,又幾乎停留在輔導取得認證,缺乏真正輔導中小企業減碳個案的能力。

整體而言,我們聽見台灣中小企業知道要減碳,也想跟著減,卻沒人知道該怎麼減才不會傷及根本,現況就像在拼一塊沒人看過全貌的拼圖,怎麼拼都不知對錯,面對這般攸關八成就業人口的難題,或許政府最該做的是站在中小企業的角度,設計出一套即便資源有限,也依舊可以立足國際的減碳路徑。

人類歷史上有幾次重大革命,無論是蒸汽機、電腦、網路,還是手機,最終都讓人們過上更舒適的生活;淨零排放也是革命,背後卻伴隨著諸多限制與不便,原因很簡單──前者是科技到位自然引發的革命,後者是人為,是人們擔心地球毀滅所提前發起的革命,而人類這次提前發起革命的結果,就是迎來一個綠能、減碳等技術青黃不接,世界各國各說各話的亂世。

這時候,我們的政府為誰說、說了些什麼,對人民或企業來說,恐怕就格外重要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