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廣場》李武忠/漁業補貼應「趨益避害」

▲俄烏戰爭導致油價飆漲,大幅增加漁民燃油成本。(示意圖/記者許若茵攝)
▲俄烏戰爭導致油價飆漲,大幅增加漁民燃油成本。(示意圖/記者許若茵攝)

文/李武忠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俄烏衝突已持續1個月,石油供應緊縮,導致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每桶來到110美元附近,由於漁船用油占作業成本的五成以上,漁民已感吃不消甚至暫停出海,為此菲律賓政府給予呂宋島漁民燃料補貼,而台灣政府是否跟進給予遠洋漁船業主用油補貼,引發外界關注。對此農委會主委表示,漁業用油補貼只限定國內加油,且為了順應農業部門淨零碳排,未來還要逐年減少。突發事件不能視為常態,該不該救急政府須經全面評估且須有期限。細觀政府每年均透過各種形式的補貼,來提高台灣船隊的捕撈產能。根據統計2022年台灣編列漁船用油預算為10.1億元(而負責全國水產科研工作的水產試驗所整年預算為11.28億元),國外研究指出2018 年有 10 個國家——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泰國、台灣、西班牙、印度尼西亞和挪威——在有害漁業補貼上花費了超過 153 億美元,這些有害捕魚補貼中約有 60%(92 億美元)用於國內捕魚,而 35%(54 億美元)用於在其他 116 個國家的水域進行長途捕魚。剩下的 5%(8 億美元)用於在公海捕魚,顯與台灣政府官員的說法不同,相關單位有必要作出澄清。

漁業是許多沿海國家經濟的重要來源,隨著漁撈技術精進及漁船數量增加,沿近海漁獲量大增,當國內海域被過度捕撈後,一些經濟能力較強的國家,便開始給它們的漁業船隊提供補貼(主要為燃油補貼),使其能遠航至其他國家水域作業。不當的漁業補貼,不僅助長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加劇過度捕撈和危害海洋健康,讓小規模漁業處於更不利的經營地位(小規模捕魚供應世界 50% 的海產品,僱用了 90% 以上的漁民,卻只獲得大型工業漁民每年獲得補貼的四分之一),也給魚類固碳能力帶來了潛在威脅,影響魚類對海洋碳匯的貢獻(2016 年全球海洋捕撈船隊僅因船上燃料燃燒就排放了2億多噸的CO2),已經成為應對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障礙。研究顯示,許多遠洋活動若無補貼,在公海所進行的漁業活動中,將有54%無法獲利。儘管海洋已發生過漁現象,全球每年還花費約 222 億美元用於鼓勵過度捕撈的支出(漁業補貼的 80-85%有利於大型工業捕魚船隊,且以燃料補貼為最多,佔全球補貼總額的22%),全球大部分非法捕撈活動來自大型工業漁船。為求社會公平及產業永續,我們必須取消所有加劇產能過剩和過度捕撈的不當漁業補貼,來確保我們魚類資源的可持續性,轉而支持有助於漁業可持續性、社會正義和糧食安全的補貼。為避免面臨無魚可捕的困境,改革漁業補貼勢在必行,國際社會呼籲應共同來停止資助破壞性捕撈活動的補貼。為此世界貿易組織 (WTO) 整合過去談判爭議、共識、待釐清問題等,提出解決方案並擬出協議草案,目前在油料補貼、對IUU漁撈的認定、對開發中國家應給予彈性處理等根本問題尚有爭議,但已經加速整合力拼在年底前通過。

當然漁業補貼並非全部都是有害補貼,例如漁業管理、海洋保護、研發等屬於綠色補貼,不過由於相關補貼數據缺乏公開透明,致常發生爭議,根據 2018 年統計資料全球大約有 350 億美元的補貼, 其中 106 億美元 (佔 30%)屬有益補貼。

台灣政府過去確實給予相當多的不當漁業補貼(如漁船用油、生產資材、養殖用電、入漁費等補貼)。然而隨著國際對禁止不當漁業補貼聲浪高漲,台灣政府在漁船用油補貼預算已有所調整(漁業動力優惠用油補貼自28%調降為14 %),也加強漁業綠色補貼,但比率仍偏低且仍有若干的不當漁業補貼項目(如養殖漁業用電、漁業資材補貼等等)需盡快調整;尤其台灣主動列入已開發國家,未來在漁業補貼議題上,將不會享有特殊和差別待遇,加以政府積極想加入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其環境條款禁止成員國政府補貼非法漁業與過度捕撈相關業者,台灣自當遵守,這些將嚴重影響台灣漁業的後續經營。漁業的重要性無可替代,為求台灣漁業的永續發展,蔡政府必須順應國際趨勢,儘速在政策及預算編列上做出調整,轉向有益的漁業補貼,穩住國人營養健康的飲食供應!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