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或清零?亞洲四小龍「2關鍵差異」 走上防疫分岔路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亞洲四小龍」分別採取了選擇清零或與病毒共存兩個不同的防疫措施。(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亞洲四小龍」分別採取了選擇清零或與病毒共存兩個不同的防疫措施。(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楊智傑/綜合報導

在新冠病毒變種株Omicron的快速傳播下,台灣本土案例激增,政府面臨選擇清零或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措施;而在這個後疫情時代,同樣為出口導向的其他「亞洲四小龍」也面臨相同困境,新加坡媒體《今日報》(Today)日前報導這四個經濟體的防疫政策,並分析長遠來看這將如何對其經濟競爭力與地位產生深遠影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病毒共存或選擇清零這兩條岔路上,有別於香港堅持跟隨北京當局「動態清零」的決心,韓國與新加坡早就選擇放寬防疫限制,選擇開放與病毒共存的生活,台灣則在兩者之間搖擺,最近行政院長蘇貞昌才宣布採行「新台灣模式」,指非全面清零,也不是放任病毒肆虐的「與病毒共存」,而是以「減災」為目標進行有效防疫。

▲(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政府採取的「新台灣模式」目的在於「減災」,盼能有效控管清明連假以來爆發的疫情。(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Woo Jun Jie 投書星媒《今日報》,分析亞洲四小龍的抗疫策略將如何對城市與經濟帶來深遠影響。文章內指出,長期下來選擇清零政策的經濟體會受到更大的影響,由於邊境關閉與嚴格的防疫規定,經濟活動將會受到封鎖限制而有所抑制,例如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承認,香港如今在滿足北京清零期望和吸引外資重返之間「進退兩難」,彭博更將香港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1.4%,作者認為清零政策將使過去香港作為國際都會與空運樞紐的吸引力下降。

此外,受到中國強烈要求「動態清零」的態度下,每當香港出現新冠病例,就會效仿中國的嚴厲防疫措施,甚至連備受爭議的寵物「預防性撲殺」行為也不例外,香港特首林鄭月娥雖表示「香港將走自己的路」,但明顯對於放寬限制有所保留。

▲(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香港跟隨北京當局採取動態清零的嚴格防疫。(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作者認為,台灣同樣堅持著清零戰略,過去在民眾主動配合防疫措施與防疫單位追蹤確診者足跡雙重配合下,在管理疫情方面取得相對成功。矛盾的是,這也同樣讓放寬防疫限制的緊迫性不斷降低;作者也認為,隨著地方選舉倒數,政治因素也是台灣地方首長與中央政府不願放棄清零的原因。

疫情爆發初期,亞洲四小龍皆採取緊密嚴防態度,文章內分析現在星韓、港台分別走向共存或清零兩條岔路的原因在於「疫苗接種」與「國際貿易」。作者提及,現在的新加坡與韓國完整施打兩劑疫苗人口皆高於85%,而根據「Our World In Data」網站整理,兩國人口施打第三劑加強針的比例也都超過六成人口,疫苗的高覆蓋率使兩國有自信重新開放經濟,又能有效降低死亡人口數;台灣與香港施打兩劑疫苗人口則保持在七成,老年人普遍對於疫苗有所疑慮則是主要問題所在,對於香港和台灣來說,重新開放邊境卻相當危險,因為在極高傳染力的Omicron病毒株傳播下,這些對疫苗有所疑慮的高危險族群面臨的是重症甚至死亡風險。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日已接種第三劑疫苗。(圖/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長蘇貞昌接種第三劑疫苗。(圖/行政院提供)
除此之外,出口導向政策也決定了兩條岔路的走向。新加坡和韓國無法靠著單一經濟體就足以供應國內的進出口貿易,因此極度仰賴國際貿易行為,必須緊盯著全球市場,進而優先鬆綁對外開放限制;然而台灣與香港則與中國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繫,光是去年台灣對中國出口比重就占了總出口的42.3%,遠超過第二、三名的東南亞國協與美國,相較起韓國與新加坡,台灣在經濟與防疫衡量下幾乎沒有動力徹底重新開放邊界。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