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學會提指引!確診兒童出現「6症狀」 家長快撥119

▲台灣兒科醫學會發出聲明,支持指揮中心6-11歲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建議,呼籲家長還是應該讓孩子接種疫苗。(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台灣兒科醫學會發出聲明,支持指揮中心6-11歲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建議,呼籲家長還是應該讓孩子接種疫苗。(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記者張勵德/綜合報導

本週起國內開放6到11歲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劑數為2劑,間隔12週,莫德納疫苗劑量為成人劑量的一半,BNT疫苗為成人劑量的1/3。但很多家長還是很兩難,台灣兒科醫學會發表正式聲明,支持指揮中心「6-11歲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建議,呼籲家長不要輕忽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的影響。另外,兒科醫學會也針對確診兒童個案提出6+6具體指引建議,如果有類似狀況發生,應該立即轉介視訊診療或撥打119求助,確保兒童安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兒科醫學會指出,針對新冠肺炎確診兒童個案,在居家照護期間,如果出現以下6種狀況,建議要轉介視訊診療或建議住院,包括:1歲以下有症狀者;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攝氏39度和病發冷、冒冷汗;退燒持續活動力不佳;持續有嘔吐症狀;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退燒後仍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

此外,如果兒童出現以下6種症狀,建議家長要立即撥打119,或用手機連上24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求助,包括: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與冒冷汗。

兒科醫學會指出,在Omicron變種為主的流行時期,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數和比例都增加,雖然症狀仍比成人輕微,不過仍有導致嚴重需住院或之後產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的情況。6-11歲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減少本身感染、重症或併發症與死亡的發生,並降低疾病防治措施(例如停課)對於兒童受教權及生理、心理發育之影響,且減少疫情傳播至家人或其他年齡層民眾的機會。
     
目前世界各國已授權使用於6到11歲兒童的新冠肺炎疫苗主要就是莫德納和BNT這兩種mRNA疫苗。在臨床試驗都呈現充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據。試驗顯示副作用嚴重程度多為輕度至中度,約1到3日內可緩解;受試個案無嚴重不良反應。注射部位反應為6至9成,多屬輕微;疲勞、頭痛約2至6成;皆以第2劑較多。發燒在第1劑小於5~10%,但第2劑可達2至3成;一半不超過攝氏38.5度,罕有超過攝氏40度。總體反應較青少年和成人族群輕,但發燒可能略多。對於局部腫脹、疼痛,可使用冰敷緩解,發燒時若未伴有其他危險跡象,可給予退燒藥或請兒科醫師診察處理。
 
家長最擔心的莫過於是mRNA疫苗副作用恐造成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兒科醫學會表示,在大規模施打的國家顯示極為罕見,且明顯低於青少年的發生率。此外,美國的資料顯示,5-11歲男性幼童感染COVID-19後出現心臟方面症狀之風險,為接種疫苗者之4.4倍;美國、英國及澳洲兒童染疫後死亡人數,為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通報心肌炎人數之2至10倍。顯示在目前處於社區流行時期,接種疫苗益處大於染疫後風險。
 
而目前仍無大規模直接比較莫德納和BNT疫苗孩童接種的研究報告,但由發表的試驗結果看來,前者產生的抗體濃度略高,輕中度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略高,但並無很大的差異,因此兒科醫學會並不建議要特別選擇那一種廠牌的疫苗。
 
兒科醫學會強調,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但家長若對於疫苗仍持高度疑慮,並不會強制要給孩童接種。因mRNA疫苗通常第2劑反應較大,也可考慮先接種1劑,再觀察後續。不過,有潛在慢性疾病的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演變為重症或產生併發症的風險較高,應儘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並完成建議的接種劑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