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劉蕭翔表示,冷戰之後,俄羅斯大國地位逐漸沒落,重返與美並肩的地位成為俄羅斯外交首要目標。近年來碰上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國際權力格局重組,俄羅斯盼能順勢而為,成為第三大國平衡者與新不結盟運動的保衛者。但是在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排名中,中國仍舊排在俄羅斯的前面,俄羅斯只好選擇發動灰色地帶戰術(Gray Zone Tactics),吸引美國與西方國家關切與重視。
不過在發生俄烏戰爭之後,歐亞大陸兩側對抗態勢成型,雖然俄羅斯與中國都有各自的「不可跨越紅線」,對於俄羅斯來說是「北約東擴」,而中國則是「一中政策」,但兩國正同時面臨來自美國的挑戰,也成為了俄中合作利基。劉蕭翔表示,兩國別無選擇,短期之內僅能維持現狀、相互合作。
但是劉蕭翔同時指出,因為中俄文化有別,俄羅斯並不會成為中國的附庸,中國能是領導者但不會是霸主。俄羅斯以「不結盟」為基礎上,與中國和印度發展戰略夥伴關係以「轉向東方」。但俄羅斯未來可能也會藉由印度來平衡俄中關係。在蒲亭的領導之下,俄羅斯與西方僵局短期難化解,但蒲亭的健康狀況將成為一大變數,連帶影響中俄關係。

中國對於俄烏衝突的回應模稜兩可,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孫國祥表示,儘管在中國官媒《解放軍日報》和《人民日報》等報導中,都發文指責美國以及北約挑起俄羅斯的侵略,另一方面中共官方透過國際外交辭令,強調盼能和平解決衝突之意,並一再呼籲基輔和莫斯科之間進行談判。
孫國祥認為,中國透過大內宣展現出親俄、反美、反北約的立場,再透過外交表態展現出不願戰爭持續的想法,但行動方面也沒有真正的支持俄羅斯,這三種看似不協調的做法表明中國是在實現五個目標:管理國內輿論、為俄羅斯提供修辭支持、向亞洲國家發出印太地區類似「北約」結構的危險信號、在更廣泛的國際社會中成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並減少與美國和歐洲經濟聯繫受到的損害。
孫國祥指出,中國對俄烏衝突的態度反映出北京在成本和收益之間的計算。中國看重的是,中國本身與這場戰爭的關係,並非與俄羅斯、烏克蘭、美國任何一方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