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偉華指出,美國正在朝向讓俄烏戰事長期化,這對美國來說利大於弊,因為美國想要透過這場戰爭,將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大強權的手腳全部捆綁在一起,把他們變成生命共同體,進而一同進行打擊。
俄烏戰爭讓美國再次以西方民主陣營領袖身份站在全球面前,將世界鑿刻為兩大國家陣營,並且將民主同盟國家拉近類似冷戰的兩極體系結構當中。陳偉華指出,不僅是全世界,就連台灣也都處於新冷戰的懸崖邊,在走向兩極化的同時,各國必須「選邊站」,已經無法實施避險或是雙邊押注的戰略。
陳偉華引述美國學者米夏摩(John J. Mearsheimer)說法指出,美國必須要對烏克蘭危機承擔主要責任,因為美國撕毀了在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對俄羅斯所有承諾,造成北約東擴已無懸念,而美國正在像斧頭一樣,鑿刻印太地區國際戰略的地緣板塊,台灣被推上兩大集團對抗的戰略前沿。
陳偉華認為,從俄烏戰爭爆發到外界預期戰事結束的2023年底,美國有能力且有高度意願在台海開闢第二戰場,因此美國對於台灣的壓力以及周邊的壓力越來越強,台灣也被推到了「板塊」前面,在戰略層次上,台灣就在撞擊之處。而這對中國而言,也將會施加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三任執政時期的外部壓力,推進習近平政權在台灣問題上表態的時間進程。

陳偉華表示,在俄烏戰爭時,讓裝甲部隊全部癱瘓的是美國支援的精準打擊武器,因此嚇阻性的傳統武器還有非對稱性的傳統武器在戰事中佔有一定地位,例如在近岸部署的反艦飛彈。陳偉華提到,如果解放軍知道,在登陸台灣會有一半的艦隊要面對這種反艦飛彈,他們可能就會猶豫。因此不論是由美國支援還是台灣自己研發,傳統武器跟單兵的精準武器將會是增加台灣內部士氣或是嚇阻的重要角色,但陳偉華也強調,潛艦以及戰機角色地位仍然重要。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當下,《經濟學人》指出,「時間是台灣最寶貴的軍事資產」,戰爭爆發前應該做好國防與外援的準備。雖然台灣有台灣海峽作為阻隔,但同樣也會為外在援助帶來障礙,因為首戰就會將台灣的水域封鎖,不論是補給洋道或是補給線建設都相當困難,建立人道走廊的可能也不高。
陳偉華指出,美國一定會介入台海戰事中,否則就是將第一島鏈打包送給中國,但如何介入才是重點。而在外援到達前,台灣勢必得要單獨奮戰一段時間。根據台灣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今年3月公布的「烏克蘭戰爭與台海安全」民調,有7成受訪者願意為了保衛台灣而戰,陳偉華進一步指出,雖然後備動員已經動起來,但台灣必須多加參考烏克蘭在戰事中的做法,來思考未來該如何動員民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