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頻出包 公評人報告揭病根:監看器掛「編輯後腦勺」

▲華視之前連續出包,代總經理陳雅琳也因此請辭。(圖/記者陳明安攝,資料照片)
▲華視之前連續出包,代總經理陳雅琳也因此請辭。(圖/記者陳明安攝,資料照片)

編輯中心/綜合報導

華視新聞近期出包頻頻,一個月內就因快訊字幕等問題7次出錯,引發外界高度關注。而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華視新聞公評人王泰俐也發表了2萬餘字的特別報告,提出8大重點,並對於華視新聞給出4大改進重點方向。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華視今天二度出包,在跑馬燈寫下「台北凌晨下起拳頭大冰雹」等字句。(圖/翻攝畫面)
▲華視之前連續出包,在跑馬燈寫下「台北凌晨下起拳頭大冰雹」等字句。(圖/翻攝畫面)
王泰俐的報告全文請看這裡,而她整理出的8大重點如下:

1、華視新聞標題7連錯事件,讓華視新聞的不信任度飆升16%。

2、關鍵出錯7分45秒為何無人察覺?原來華視新聞編輯台的監看器裝在「編輯後腦勺」。

3、同一批新聞台編輯同仁重複出錯,開台時對NCC承諾的「員工在職訓練」跳票。

4、海選人才的規定再加上華視僵化編制,編採人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始終未能解決。

5、「共軍入侵」的新聞快報僅有5%的民眾相信,33%有所懷疑。這是民眾假訊息免疫力提高還是國安危機?

6、依然有45%民眾支持在黃金新聞頻道必須有公廣新聞頻道的存在。

7、華視新聞資訊台的「公共媒體品牌」形象仍待努力。

8、華視新聞公評人制度有責無權,既無內部調查權也缺乏跟編審制度連動,目前難以發揮功能。

▲王泰俐整理出的8大重點。(圖/翻攝自王泰俐臉書)
▲王泰俐整理出的8大重點。(圖/翻攝自王泰俐臉書)
而王泰俐對華視新聞提出的4大改進方向,第一就是針對監看器裝置於編輯後腦勺的問題,「監看自家螢幕的監看器掛在晨間新聞編輯的後腦勺位置,晨間編輯加製作人僅3位輪班,1位編輯坐在副控室,剩下2位在編輯台,眼睛要盯著辦公桌上電腦螢幕進行編輯工作的同時,如果還要隨時轉頭去看後方的監視器」,坦白說確實很困難。建議立即調整工作位置,讓編輯的視線範圍能清晰看到自家新聞的各種標題。

第二是新聞編輯編制僅21人,要應付全天候的新聞時段,相較於其他新聞台編輯團隊動輒40人以上,人力嚴重不足。

第三是新聞台人力補充龜速,為了公開徵聘各方人才以達到公平的目的,設立一套海選制度。所有新聞台招募進來的人力都需要先經過在人力網站上公開海選,經過筆試之後,再經過新聞台複試,最後再由公司其他部門主管的團體面試。層層關卡好不容易篩選進來的人才,最後往往因為在人資部門的薪資談不攏而破局,導致整個過程又得重新來過一次。

第四是台長身兼多職,陳雅琳被員工形容為辦公室「高高在上」,只有錄影要化妝時,才會在新聞部辦公室見到台長身影。如何改善新聞台管理的問題,華視新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鄭自隆一上任就在給員工的公開信中表示,「新聞台台長要兩邊跑,除了11樓副總辦公室之外,也在新聞部設置辦公室或開放式辦公空間」。

王泰俐最後結論表示,希冀華視新聞資訊台能夠體察公眾的期待,未來能主動且定期聆聽閱聽眾的心聲與需求。除了舉辦閱聽眾焦點團體訪談之外,因應社群媒體時代的來臨,華視新聞也可以考慮在Youtube等頻道上開設「觀眾會客室」之類的節目單元,廣邀觀眾與網友發表對華視新聞、新聞節目、主播或相關議題的看法與期待,甚至主播和記者也都建議加入與觀眾對談,以提供更多頻道近用權給閱聽眾。(編輯:倪浩軒)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