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地緣政治相互影響 台經院: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減弱

▲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已較年初表現明顯減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在4月分公布的全球經濟預測顯示,除了東南亞之外,其餘地區的經濟成長率皆呈現下滑的態勢。(圖/翻攝自Pixabay)
▲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已較年初表現明顯減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在4月分公布的全球經濟預測顯示,除了東南亞之外,其餘地區的經濟成長率皆呈現下滑的態勢。(圖/翻攝自Pixabay)

記者鄭妤安/台北報導

觀察今年上半年目前國際經濟情勢,俄烏戰爭、在通膨飆升以及主要央行緊縮貨幣政策立場的背景下,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已較年初表現明顯減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在4月分公布的全球經濟預測顯示,除了東南亞之外,其餘地區的經濟成長率皆呈現下滑的態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日前表示,「通膨、疫情、政局」是2022年亞洲經濟的三大挑戰,迎面而來的全球大事,包含全球IC大缺貨、地緣政治等,更分別影響了全球供應鏈、經濟動能及金融市場,而各國由於疫情防控措施、能源依賴程度,以及復甦程度各有差異,雖然面臨著不同的經濟問題,卻相互影響,環環相扣。

去(2021)年9月,資策會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半導體晶片缺貨成為全球產業新常態,供需緊張狀況預計要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才有望緩解。在需求方面,如今大數據多元應用,無論是數據中心、家電智慧化,以及近幾年很夯的無人車駕駛,都反應半導體存儲設備需求增加。

至於供給方面,現在俄烏戰火持續延燒,造成半導體材料中稀有氣體和金屬供不應求,外加疫情影響使得生產力下降以及物流混亂,導致全球半導體供給不足。孫明德說明,現在不僅半導體短缺,半導體設備本身也需要的半導體也短缺,呈現惡性循環的狀態。

不只全球IC大缺貨是問題,全球各地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也是影響總體經濟的一大黑洞。各國之間面臨狀況不同,造成的影響卻彼此牽連,例如歐洲的俄烏戰爭、中國的封控措施、亞洲的經濟困局、北韓疫情爆發以及南亞經濟動盪等。

首先,歐洲的部分,外擴內分,芬蘭與瑞典將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但各國對制裁俄羅斯和接納新成員的態度不一致。而對俄羅斯來說,目前狀態進退維谷,除了要防止蘇聯盟國加入北約,還要確保克里米亞戰略要地。

至於兩韓關係,新任南韓總統尹錫悅相較於前總統文在寅,對於北韓態度較為強硬,今年目前已試射15次飛彈,再加上北韓最近有糧荒以及疫情大爆發,雙方是否會採取更激烈的動作,也是亞太地區,甚至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關注焦點。

近期中國無論是在內政或是外部局勢不確定性提高,主要城市的疫情封控措施仍存,不僅讓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也加重全球供應鏈混亂,而台海局勢也因為烏克蘭受到全球的重視。中東跟北非的部分,在面臨全球情勢緊張之際,兩國都很有可能引發局部的內戰,尤其是作為世界火藥庫的中東。

如今的美國國內意識分歧,對外又要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孫明德提到,過去前總統川普對中國態度強硬,現在的總統拜登則是對俄羅斯的態度強硬,而面臨現在的國際局勢,確實十分考驗美國對全球的影響力。

孫明德進一步說明,現在存在的地緣政治可能是未來有可能引爆的衝突點,同時也間接性的影響全球經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在4月分公布的全球經濟預測,北美經濟成長率去年5.5%、今年3.6%;歐洲,俄烏戰爭的重災區,去年5.4%、今年1.0%;東亞也不平靜,日本仍陷在疫情當中,中國執行封控措施,東亞整體經濟成長率去年6.7%、今年3.9%;今年經濟表顯比較好的地區反而是東南亞,整體經濟成長率去年3.1%,今年則上升至5.1%。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日前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開幕時指出,全球危機一波接著一波,全球經濟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大的挑戰,考量此一經濟情勢,IMF可能進一步調降經濟成長預測。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