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邊境將鬆綁?專家建議循序漸進 海內外國人第一優先

▲指揮中心日前表示,預計6月起陸續公布邊境鬆綁政策。專家建議海內外國人應為第一優先,接著才是必要的商務教育、旅遊觀光可以較後面再開放。(圖/NOWnews資料照)
▲指揮中心日前表示,預計6月起陸續公布邊境鬆綁政策。專家建議海內外國人應為第一優先,接著才是必要的商務教育、旅遊觀光可以較後面再開放。(圖/NOWnews資料照)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

各國紛紛鬆綁邊境,指揮中心日前表示,目前國內染疫率約6%,已和境外移入染疫率相當,預計6月起陸續公布邊境鬆綁政策,並傳出將從商務人士著手,並從縮短隔離期方向規劃。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今(29)日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認為,海內外國人應為第一優先,鬆綁檢疫時間,比照本土密切接觸者的「0+7」制度,接著才是必要的商務教育,旅遊觀光可以較後面再開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邊境鬆綁,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邊境目前陸續有計劃在討論,以往台灣染疫率低,國外染疫率高,戰略是要邊境阻絕病毒,但現在台灣染疫率增高、有6%,與國外是差不多的風險,因此不再考慮阻絕個案或病毒於邊境,但要考量國內醫療量能,有餘裕照顧好國人,才能照顧從境外來的人,還要考量經濟、增加防疫韌性等。

目前入境者檢疫政策為「7+7」,前7天為居家檢疫、後7天採自主健康管理,考量經濟活動,有消息指出,可能會優先針對商務人士放寬,將隔離天數從7天減為3天以內。

詹長權表示,從管制標準來看,疫情一開始,大家對病毒不了解,當發現哪些國家、地區為傳播的高風險時,便針對那些國家做管制,以減少疫情傳播、為延緩進入本國的方法,這是2020年最多國家採取的措施,但到了2021年許多國家產生變化,接種疫苗成為能控制疫情的科學工具,邊境管制基本上是不科學、便宜行事的方式。

他指出,沒接種疫苗前,各國用篩檢作為部分開放方式,陰性才能入境、檢疫隔離天數也逐步減少,像台灣、中國、香港一直用很長的隔離期是比較少的,當疫苗越打越多,更多國家開始用疫苗接種取代篩檢,邊境管控解禁的對象,從國家地區,轉為個人是否施打疫苗,這才是較符合科學、人權的方式。

他說,目前國家在做邊境開放的政策考量時,可以兩國狀況比對,若開放國家的疫情沒自己國家嚴重,就不須禁止,像目前台灣確診數大於別國,卻對他國做出許多限制,就不符合科學,甚至有更多是對比自己國家疫情還嚴重的國家與地區進行開放,如日本對台灣、新加坡對台灣,這是取決於國家疫苗覆蓋率到一定程度,且對自身疫情控制有信心,才願意對外開放。

對於6月是否開放,他認為,若從全球疫情狀況來看,台灣現在就可以開放了,但開放主要看配套與準備是否到位,邊境開放與醫療量能無關,反而與檢驗量能較相關,入境要強制檢測陰性,才能離開機場,得考量機場一天篩檢的量能,包括入境篩檢取得結果的時間、機場動線等,回推每天可開放人數,再以此循序漸進的開放。

對於日本、韓國6月已經要開放觀光客了,台灣卻還在商務人士的階段,是否太保守?詹長權說,從人權角度考量,中華民國所涵蓋的國人,不論海內外經商、就學、探親等等,一定是第一優先;現行入境居家檢疫採「7+7」,但目前本土確診數遠大於境外了,建議若國人打完第三劑、入境機場檢測陰性、也沒接觸到確診者,回國後應視同本土接觸者,比照本土密切接觸者的「0+7」制度;先鬆綁國人入境措施後,接下來才是必要的商務、教育、公務部分,其他旅遊、觀光可以比較後面再開放。另外,日韓也是先開放國人,待開放一陣子、檢驗量能足夠後,才有信心開放商務、教育,最後才到旅遊觀光。

他建議,鬆綁邊境的最後手段就是不須取得登機前的檢驗陰性證明,畢竟那是不同國家的證明,我國無法掌握真實性,最重要的是入境篩檢,陰性才能離開機場,就得盤整機場一天的篩檢量能,可容納多少入境人數,以控制風險。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