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最適合防疫!中醫師曝養生習俗 5習慣改善濕熱體質

▲端午節又稱古代的衛生節,中醫師陳潮宗分享,傳統習俗插艾草菖蒲、喝雄黃酒、掛香包,其實都跟養生保健有關,背後傳達的正是防疫概念,他並傳授「4習慣」幫助大家改善濕熱體質。(圖/NOWnews)
▲端午節又稱古代的衛生節,中醫師陳潮宗分享,傳統習俗插艾草菖蒲、喝雄黃酒、掛香包,其實都跟養生保健有關,背後傳達的正是防疫概念,他並傳授「4習慣」幫助大家改善濕熱體質。(圖/NOWnews)

記者蕭涵云/綜合報導

端午節現在大家總是只想到美味的肉粽,其實許多人都不知道,端午節又稱古代的衛生節,端午節過後則開啟夏日養生的序幕,「過了端午、始無寒氣」,也才有了「不過端午不收衣」之說。中醫師陳潮宗便分享,中醫四季講究養生,端午習俗插艾草菖蒲、喝雄黃酒、掛香包,其實都跟保健有關,要傳達的正是防疫的概念,他傳授「4習慣」幫助大家改善濕熱體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端午節傳統講求「避邪」,相關習俗都是為了驅除疾病、防小人、避厄運等邪氣,如家家戶戶在門口懸掛艾草菖蒲,有助於除蟲驅蚊;將雄黃酒噴灑在室內角落,可有除霉去濕氣的效果;香囊其實代表溢香養生,通常包有艾葉、石菖蒲、紫蘇、佩蘭、藿香、薄荷、香茅等藥材,具有降濕、驅蚊甚至抑制細菌生長、消毒防疫等功效。端午節正值高溫濕熱的夏季,除了驅邪避凶,中醫師陳潮宗更透露這些傳統習俗的背後,其實要傳達的正是防疫的概念。

台灣端午節有划龍舟的習俗。(圖/NOWnews資料圖)
台灣端午節有划龍舟的習俗。(圖/NOWnews資料圖)
傳統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意指當人體正氣足夠時,就不用怕任何干擾。而《傷寒論》中又將正氣稱為「衛氣」,是人體的首道防線,中醫師陳潮宗提醒大家,除了勤洗手、戴口罩做好防疫措施之外,還可到空曠的地方多曬太陽、避免群聚,並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在飲食方面,他建議少喝冰飲,或選擇常溫飲品代替;少吃寒性的瓜類水果,如西瓜、香瓜、哈密瓜等;日常料理時則可以多放入一些大蒜、生薑、辣椒等溫熱性辛香料。

若疫情期間民眾若想尋求中醫協助,中醫師陳潮宗提醒大家可以先評估自身狀況,如有疑似染疫症狀、快篩陽性時,都可以先打電話到中醫診所詢問,診所會再安排患者與中醫師視訊看診或電話問診,透過視訊診斷確認病況,並評估是否開立處方藥物治療。

中醫師陳潮宗建議養成「5習慣」改善濕熱體質

1、避免洗冷水澡:天氣炎熱時,許多人常喜愛直接沖冷水澡,或是用冷毛巾抹身,但中醫師陳潮宗提醒,這樣的消暑方式不僅無助暑氣消散,更可能使皮膚毛孔收縮,反而不利濕熱的祛除。

2、洗溫水澡、適度泡腳:事實上,人體的散熱機制主要是透過流汗來進行,因此想要降低身體的體溫,與其洗冷水澡,不妨洗個溫熱的熱水澡(40℃左右),反而有助於皮膚毛孔打開,讓身體排出多餘的熱量。或者,可以於平時閒暇時,適度用溫熱水泡腳,也有幫助排汗的作用。

3、少碰重口味、辛辣、刺激性食物:日常飲食要避免吃高溫、油炸、燒烤、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牛肉、羊肉等富含動物脂肪、甘溫滋膩的食物,以免加重濕熱症狀。

4、適度攝取有助清熱化濕的食材:中醫師陳潮宗建議,可以適量攝取薏米、蓮子、綠豆、赤小豆、黃瓜、菠菜、白菜、蓮藕、紫菜等有助清熱、化濕的食材。

▲超商與寧夏夜市知名的「阿桐阿寶四神湯」聯名。(圖/記者劉雅文拍攝)
▲四神湯能健胃利濕。(圖/記者劉雅文拍攝)
紅豆薏仁湯

功效:健脾利濕、利尿消腫。
材料:薏仁、紅豆各五十克。
做法:
1. 將薏仁、紅豆洗淨,用清水浸泡六∼十二小時。
2. 將泡好的薏仁、紅豆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至熟爛即可。

四神湯
功效:溫脾、健胃、補腎、利濕
材料:排骨600公克、薏仁、蓮子、芡實各75公克,茯苓3片、山藥10片、鹽巴1小匙、米酒1大匙。
作法:
1、薏仁簡單洗淨泡水2~3小時,撈出備用。
2、蓮子、芡實、茯苓及山藥同樣以清水洗滌、去除雜質,瀝乾水分備用。
3、排骨洗淨後放入滾水中汆燙去血水,撈出、瀝乾水分備用。(可依個人喜好酌量;也可放入豬腸、豬肚等替換食材)
4、倒入1500c.c的水,開大火煮沸。將所有材料全放進鍋內以大火煮開後,再用小火煮20分鐘左右,並適量加入鹽巴等調味料。
5、最後移進電鍋燜一小時,待食材全都熟爛即可食用,還可依個人喜好加入一些當歸酒或枸杞酒調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