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變了?北京教授質疑防疫、常態檢測亂象 引發熱議

▲常態化核酸檢測已成為中國人民的日常。(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常態化核酸檢測已成為中國人民的日常。(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蔡姍伶/綜合報導

新冠疫情持續,新型變種病毒不斷出現,讓中國的清零政策面臨嚴峻挑戰,民怨沸騰,中國國務院並於5日宣布防疫「九不准」,嚴禁各地防疫方面採取「一刀切」和「層層加碼」等現象,被視為對地方官員政策執行過當的糾正;與此同時,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宏就常態化核酸檢測等爭議發表的1篇文章,也在網上引起討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合《自由亞洲電台》等媒體報導,趙宏這篇題為《法治的細節─關於常態化核酸檢測的法律問題》的文章,5日傍晚發表後一度躍上熱搜榜,她在文章中提到,有地方政府採取直接強制的嚴苛方式,比如吉林四平的居民,因錯過第25輪核酸,而被要求補繳前24輪費用,並處以行政拘留,還被納入失信人員名單公開曝光,這種將所有違反當地疫情防控指令都視為「拒不執行人民政府在緊急狀態情況下依法發布的決定、命令」,實則是對《治安管理處罰法》第50條的擴張解釋和過度適用。

趙宏指出,「緊急狀態」是非常法律狀態中的極端事例,會對一國的政治、經濟和個人權利產生極大影響,只有不得已才會採取,地方政府無權擅自宣布該地進入緊急狀態,若依此理,很多地方政府的規定根本無法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法》第50條的相關條例。

趙宏認為,疫情防控期間,個人為公衛目的積極配合政府,不代表政府就可以隨意啟動嚴苛的懲戒機制,簡單粗暴的防控政策不僅於法無據,還會激發起人民的反感和抵觸,也根本無助於實現《傳染病防治法》所設定的「依靠科學、依靠群眾」目的。

趙宏也提到,常態化核酸檢測帶來的法律風險不少,首先是政府耗費的經濟和人力成本巨大,預算卻處於黑箱之中讓公眾難以監督;其次是因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利益驅使導致的造假事件頻傳;最後則是常態化核酸檢測對人民造成的沉重負累,政府為推行也須付出高昂執法成本,以上種種問題都應促使思考,如何科學確定檢測頻次和篩查範圍,而不致使核酸檢測經由常態化,滑向「資源浪費、收效甚微的過度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公開質疑中國多地的疫情防控政策,卻能在媒體公開發表,加上防疫「九不准」也在同天宣布,也同樣登上新聞熱搜,引發中國民間聯想,即北京未來防疫政策是否將有所變動,又或只是北京中央諉過於地方,而採取的手段之一。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