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學設「後醫系」公費生 醫界不看好:設立目的矛盾

▲嘉義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周恬弘認為,公費生制度與後醫系設立目的產生矛盾。示意圖。(圖/記者陳雅芳攝,2018.09.03)
▲嘉義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周恬弘認為,公費生制度與後醫系設立目的產生矛盾。示意圖。(圖/記者陳雅芳攝,2018.09.03)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

清華大學、中興大學和中山大學以公費生名額爭取設立「學士後醫學系」,設立目的盼培育跨域專長的醫療人才。嘉義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周恬弘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指出,公費生制度與3校設立目的產生矛盾,要公費醫師在偏鄉服務多年,並兼顧科學與醫療的整合研發或運用,「確實有難度」;陽明交大擬將原有醫學系自費生名額,挪出部分增設後醫系解套,讓後醫系有更多彈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醫系設立熱潮引發醫界反彈,周恬弘指出,主要是現實面問題,國內健保資源有限,醫師收入大多來自於健保,一小部分來自病人自費,除非自費收入可以隨醫師數增加而增加,醫師報酬才合理,否則若醫師增加速度比健保成長快,相對醫師的平均報酬就會被稀釋,醫界對於增加醫師自然有疑慮;另一方面,病人通常會聽醫師建議用藥、治療,有研究發現,當醫師變多,誘導需求的情況就越明顯,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醫療,因此醫療資源太多、太少都不好,要考量適當性,後醫系的增設也要考慮醫師增加的後果。

清大、興大和中山3間學校,以公費生名額爭取設立後醫系,學生在完成4年學制畢業受訓後,要到偏鄉基層服務6年、再返回醫學中心進修2年。

各校設立後醫系目標,清大盼培育AI人工智慧、Big Data大數據、Cloud雲端物聯網的ABC醫師;興大欲培育「全人醫療」理念醫學生,聚焦「智慧長照」、「精準健康」、「預防醫學」3大重點領域;中山則想培養富人文關懷兼具科技素養的良醫、因應智慧醫療跨域的醫師。

周恬弘指出,這些後醫系學生畢業後必須在偏鄉從事基層醫療好幾年,不僅專科技術不易持續精進,要與跨專業領域團隊成員一起密切合作的機會也將大幅減少,另外,後醫系僅4年、課程緊湊,前2年學基礎醫學、後2年到醫院實習、接受臨床學科訓練,4年間要跨域訓練和研發相當吃重。

以美國的學士後醫學院教育來看,年輕醫師跨域進修,大多是在醫學院畢業後、住院醫師訓練時或之後,再去念第二專長的研究所,如公衛所、臨床醫學所、工程所、法研所、管理學院等。若公費醫學生畢業後或訓練後須下鄉服務多年,是否真有機會結合其他學科、具備科學研發能力,學校端需慎思,恐怕對跨域人才培育與研發的目標大打折扣。

另外,他提醒,廣設醫學系,還得考慮師資是否足夠,臨床師資可從教學醫院提供,但基礎醫學專職教師,如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等師資夠嗎?再加上這些學校沒有醫學院,新設後醫系的學生僅23名,又需聘足師資,學校得考慮就經營面來說划算嗎?

陽明交大規劃申請增設後醫系,培育醫師科學家和醫師工程師人才,目標4年後招生。陽明交大醫學院長陳震寰說,醫學系招生受衛福部總額控管,剛好衛福部祭出第2期的公費醫師制度計劃,清大、興大和中山便爭取公費生名額設立後醫系,但公費生與培育跨域人才有衝突。公費生是培養對偏鄉有情感、對醫療資源不足的地方有熱情,願意去基層服務的醫師,但陽明交大設立後醫系是想培育醫師工程師、醫師科學家,需要在醫學中心、科研單位服務,偏鄉沒有環境跟設備,難以發揮跨域專長。

他認為,這3間學校是「先求有再求好」,當初陽明醫學院也是從招收公費生開始,後來才變自費生,這僅是大學新設醫學系的過程,並猜測3校應會爭取機會轉為自費生。

他說,陽明交大已開始籌備設立後醫系,但與其他學校「從零到有」不同,陽明交大本來就有醫學院,且在併校前,陽明醫學系就增設醫師科學家組和醫師工程師組,對於培育跨域人才有豐富經驗,會想擴增後醫系是發現高中畢業生成熟度不夠,在大學階段就分組、太早分流,可能對所學沒興趣,因此傾向收有第一專長的大學畢業生,來到後醫系培養第二專長、專心學醫,欲培養頂尖的醫師科學家和醫師工程師,希望這些學生畢業後,到醫學中心、科研單位工作,或是發明醫療產品、創業開公司,而非當開業醫師 。

他指出,陽明交大後醫系將從今年起花4年時間籌備,包括設計課程、招聘教師;學生名額不考慮申請公費生名額,若屆時政府鬆綁醫學生招生總額,會去爭取新名額,若沒有,則考慮從原有的醫學系挪出20至40個自費生名額,增設後醫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