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聚焦/後醫系能否成功?張上淳:資源、心態是關鍵

▲學者認為,後醫系能否成功,教學資源、學生心態是關鍵。示意圖。(圖/成大提供)
▲學者認為,後醫系能否成功,教學資源、學生心態是關鍵。示意圖。(圖/成大提供)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

清華大學、中興大學和中山大學今年新設立「學士後醫學系」,首屆新生陸續報到,最近又傳出元智、陽明交大、中央、中正大學等也想申請成立後醫系。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委張上淳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指出,這些學校多半沒有醫學院,除了須解決新設醫學系的教學資源外,若以公費生名額爭取設立,還會遇到設立目的衝突、學生心態與素質不齊的挑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上淳表示,設立後醫系與一般醫學系的挑戰差異不大,反而是「新設」醫學系的挑戰較大,需要龐大資源,包括軟硬體設備、專任師資、實習醫院等,像台大醫學系就有200多位專任教師,其他醫學系大概也有100多位專任教師,新設醫學系要提供那麼多教師員額、聘任到適合教師都非常不容易。

他指出,後醫系不像傳統醫學系有前2年進行基本科學、通識教育等,學生一入學就進到基礎醫學,課程第一年就會碰上解剖學,需要有適當的解剖教室、大體老師,以及解剖學、生理學、微生物學、藥理學等教師,再加上大體老師難尋、解剖學教師在國內也相當缺乏,後醫系一旦招生,所有設備、師資就必須馬上到位、面臨有無足夠師資的困難,這對新設醫學系用後醫系方式籌設來說,是最大的挑戰。

另外,後醫系學生第3年、第4年,就開始進入臨床去實習,這3間學校都沒有自己的附設醫院,而是與其他大型醫院或醫學中心合作,學系恐喪失教學主控權,無法安排學生做學系想要的臨床實習,且這些實習單位可能也會接收其他學校的學生,很難根據每校需求,量身定做一套新的實習模式,而是以醫院為主導地位、醫院的方便性來安排實習,實習品質也不易控管。

清大、興大和中山以公費生名額爭取設立後醫系,設立目的都希望結合校內的理工、人文、社會等教學與研究資源,培育跨域專長的醫療人才。張上淳認為,公費生與培育跨域人才有衝突、矛盾之處,公費醫學生設立目的是希望學生畢業後,能到醫療資源缺乏、偏鄉離島地區服務,且有服務期限,並期待服務期滿繼續留在當地照顧民眾,這與跨域醫療人才,如醫學科學家、醫學工程師、智慧醫療、AI開發的跨域專業人才不太一樣,因為跨域人才到偏鄉後難以延續研究能量。 

早在40年前就有台大、陽明、成功、長庚和高醫5所學校,仿照美國制度相繼開設後醫系,但在5年內陸續停招,僅剩高雄醫學大學後醫系延續至今。

張上淳指出,後醫系理想上是像美國系統,學生先讀完大學學士、比較確定人生方向後,再來決定是否要進入醫學系,成為跨域人才,但實施後沒那麼理想,後醫系學生素質不如傳統醫學系學生,且常招收到一批認為醫科出路較佳,但志向不見得明確的學生,凸顯後醫系發展有其限制。

至於醫學系總招生名額涉及醫師總量管制,每年上限約1300人,但跨域學習與人才卻是當前趨勢,該如何解套?

張上淳認為,很多學校在6年制傳統醫學系當中,讓學生有很多的修輔系、雙主修機會,跨域進行相關學習,像台大未規畫成立後醫系,但多年來鼓勵醫學生透過雙主修、輔系來拓展視野,也確實有學生修習物理等系。

他說,後醫系讓學生在大學畢業後進入醫學系,擁有雙專長,也是一個想法,但會否成功需視學生心態而定,若結合公費生制度則有矛盾之處;陽明交大將原有醫學系自費生名額,挪出部分增設後醫系,具創新思維,但最後能否成功,仍待後續觀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