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疫情」打亂步伐 央行升息半碼也是種賭注

▲美國一次升息3碼,台灣央行卻只升息半碼,並搭配調升存款準備率1碼,一般認為「疫情」是主要考量,但「量價」齊發的貨幣政策,能否達到抑制通膨預期效果,怕仍有待觀察,市場反而較擔心加速外資撤出及加重新台幣貶壓。(圖/資料照,記者顏真真攝)
▲美國一次升息3碼,台灣央行卻只升息半碼,並搭配調升存款準備率1碼,一般認為「疫情」是主要考量,但「量價」齊發的貨幣政策,能否達到抑制通膨預期效果,怕仍有待觀察,市場反而較擔心加速外資撤出及加重新台幣貶壓。(圖/資料照,記者顏真真攝)

記者顏真真/特稿

美國聯準會(Fed)在高通膨逼迫下,6月一口氣升息3碼,但台灣央行卻未如市場預期再升1碼,而選擇升息半碼及提高存款準備率1碼,藉由「價量」政策搭配,達到緊縮貨幣政策效果,不禁令大家好奇,為何央行沒出重手?對此,央行總裁楊金龍坦言,主要是內需產業復甦不如預期,又要展現抑制「通膨」預期心理的決心,因此才只升息半碼,減少對經濟及產業衝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讓市場較擔心的是,台美利差擴大恐加速外資撤出,影響股匯市,亦不利通膨,再加上調升存款準備率,估計將自市場收回1200億元資金,多少也會對資本市場造成影響,也因此央行這次只升息半碼,也可以說是一種賭注,也難怪楊金龍也預留伏筆強調,若接下來3個月市場出現非常大的波動,央行不排除召開臨時常務理事會因應。

其實,央行在今年3月宣布升息1碼,當時的升息環境與現在有很大不同,除美國升息幅擴已擴大至6碼之外,國內通膨也在上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已連3個月突破3%,5月來到3.39%,創9年半新高,更已連10個月超過「通膨」警戒線2%,不僅主計總處上修今年CPI年增率至2.67%,央行這次也上調今年CPI及核心CPI年增率預測值,分別為2.83%及2.42%,比主計總處預估的還高。

當然,最讓央行意外的應該就是「疫情」,今年3月時還在堅守「清零」,如今轉向「共存」,每日本土確診人數在7萬人上下,即便防疫政策持續放寬,但疫情確實也已對國內內需產業及消費造成衝擊,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要保「4」幾乎不可能,因次這次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至3.75%,相信這也是讓央行不敢像3月一次升息1碼的主要原因,尤其這次美國還從原本預期只升2碼變3碼,央行卻相對保守只升半碼就可看出,而是另搭調升存款準備率,從緊縮銀行銀根下手,也可減少對產業及貸款族的直接衝擊,財務負擔減輕點,只是這樣的「量價」搭配政策效果如何恐怕仍有待觀察。

不僅如此,台美利差持續擴大已是事實,美國聯準會7月還會再升息,目前市場預期再升3碼機率相當高,就連楊金龍都說,新台幣貶值與外資資金流出關係較大,但外資為什麼會流出,相信利差也是外資考量重要因素,這從美元看升,甚至一度觸105新高就可看出,加上通膨、俄烏戰爭等不確定因素仍在。

楊金龍自己也說,升息半碼及調升存款準備率1碼,能否讓物價回穩,很難做準確預測,尤其這3年來發生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及俄烏爭,這3事件導致物價波動,是黑天鵝、也是灰犀牛,所以這波物價要穩定下來,恐怕俄烏戰爭要趕快落幕,美國供應鏈瓶頸能獲得改善,如果這些都能在今年解決,通膨問題才會有比較好的解決。

不過,即便楊金龍認為台灣通膨問題在供給面,與美國同時面臨供給與需求問題不同,但對老百姓來說,對物價飆漲的感受比政府官員強烈許多,即便從數字來看,台灣通膨確實相對美國溫和,但台美薪資水平不同,央行這次改變策略,能否達到央行想要的效果恐怕仍有待觀察。

較令人擔心的是,在政策效果還未顯現出來,台灣就可能面臨因台美利差擴大,外資加速撤回,資金持續擁抱美元,台北股、匯市面臨劇 烈震盪,新台幣貶壓更重,更不利物價回穩,因為進口物價會變貴,即便楊金龍說影響有限,但預期心理的影響力恐不容小覷。

只是,央行應該也知道未跟上美國升息腳步要面臨的風險,但為何仍執意這麼做,當然就是怕升息力度過重,傷了國內經濟,讓原本已被「疫情」重傷的內需產業,尤其服務業更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也是在觀察「疫情」是否能這兩個月趨緩,只是在這段時間也要承擔包括外資大舉撤出、新台幣貶值等風險。

當然,與美國一樣,台灣同樣年底也面臨縣市長選舉,這也會讓央行在政策執行上更加小心,升息的影響是全面性,尤其對房貸族及企業貸款等財務壓力將大增,3月已出乎市場意料之外一次升息1碼,已引起一些民怨,如今經濟成長也不如預期好,疫情亦衝擊內需產業及消費,政府出手當然會更小心,加上本土疫情仍處高原期,「疫情」已讓民眾相當不滿,相信也會讓央行思考先留一手,停看聽,等到疫情得到紓緩,相對承受條件較好之下再說,只是相對而言也一種賭注,期望情況不要變得更差,到時要救可能更難救。

當然,相信央行一定也有思考到,這也是為什麼央行總裁會留伏筆表示,若至9月召開第3季理監事會前,金融市場出現非常大的波動,央行不排除召開臨時常務理事會來因應的原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