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日幣貶值釀惡循環 日本不止「失落20年」

▲近期日圓跌跌不休,美元兌日圓更跌至24年來新低。(圖/翻攝自Pixabay)
▲近期日圓跌跌不休,美元兌日圓更跌至24年來新低。(圖/翻攝自Pixabay)

國際中心徐筱晴/特稿

日幣今年以來大幅貶值,雖然對於喜歡日本旅遊的人來說,日幣貶值令人高興,但對日本來說卻是個危險訊號。隨著日幣兌美元創下24年以來新低,進口原料以及產品價格水漲船高,連帶影響日本企業和民生。這次日幣「跌跌」不休的引爆點,是連續10個月的貿易逆差,由於能源價格高漲,以及產業結構逐漸老化,受到衝擊的日本經濟,已不復泡沫經濟爆破前的繁榮,「失落的20年」可能將拉長至40、50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來哈日族的福音肯定是日幣越來越便宜,日幣貶值代表著可以換到更多的日幣,不少人準備在疫情減緩時,拿著大把日幣到日本「爆買」旅遊。但對於仰賴進出口的日本來說,很難開心起來。日幣兌美元先前出現匯率突破136.5,直逼137關口,寫下24年以來新低點,日本媒體更將其稱為「悪い円安」(糟糕的日幣貶值)。

引發日幣狂跌的原因,與日本連續10個月的貿易逆差。根據日本財務省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5月份貿易逆差為2兆3847億日元,創1979年有可比較數據以來的第二高。貿易逆差的形成原因,主要與仰賴進口以及產業結構有關。

日本雖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因為先天資源匱乏,相當依賴外部資源,不論是工業化所必需的石油、天然氣、煤炭,就連糧食也都靠進口,但88%的能源和63%的糧食來自其他國家,也意味著容易被世界局勢影響、被其他國家的決策「掐脖子」。

雖然日本糧食自給率一直以來維持在90%以上,以國際上的標準來看,似乎不會出現糧食問題,但看到日本的「以熱量計算之糧食自給率」在2020年度僅27%,創下自1965年有記錄以來最低。雖然糧食自給率高低不會反映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狀況,因為在全球化下,從在外國採購便宜的糧食,就能為消費者提供更低價、多元的商品。

但全球供應鏈中斷,俄烏戰爭導致糧食出口受阻的情況下,讓日本糧食供應及糧價響起警訊。進口糧食跟國產糧食的價格差距收窄,使用國產材料的成本已相差無幾。隨著進口糧食漲價,日本企業壓力劇增,也開始轉向在國內採購食材或進行加工,像是知名連鎖牛丼品牌「吉野家」從4月開始就暫停混用美國白米,只使用日本國產米,便利商店7-11也將便當中的雞肉,由泰國進口雞肉改為使用日本雞肉。

不過糧食以及原物料僅是其中一個面向,在俄烏戰爭之後,能源價格也跟著飆漲,讓日本貿易逆差逐漸剎不住。雖然在俄羅斯遭到制裁之下,日本自俄羅斯進口量減少,但因為價格高騰,導致進口額仍增加,單看5月數據顯示,日本進口額增加了49%,達到歷史最高的9兆63億日元。

而日本經濟碰上另一個問題,則是產業結構老化。自2000年代錯過網路產業之後,日本只能持續靠著汽車、新材料、鋼鐵、機械製造、光學、旅遊等產業,但日本企業製造的商品市場占比無成長。

以汽車產業來看,統計數據顯示,汽車和包括汽車玻璃、金屬材料、汽車電子在內的上下游產品產業佔到日本工業領域對外出口的50%,但現在卻出了問題。先前日本大量向韓國出口汽車零件,但今年數據顯示,2021年韓國從中國進口的汽車零件上升到34.9%,反之從日本進口的零件比例卻下降到11.6%。在日幣貶值的情況之下,即使日本大廠將生產轉到國外,也難以獲得好處,還會進一步造成產業空洞化。

在能源、原物料上漲和產業老舊兩大因素夾擊之下,日本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間接造成日幣貶值,但日幣貶值之後,又使得進口能源價格提高,造成更嚴重的貿易逆差,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即使日本央行想要為了挽救而進行加息,但又擔心會因此導致更多仰賴出口的企業破產,造成更多人失業,更多人還不了貸款。

戰後日本實現了經濟奇蹟,1986年起經濟高速成長,但隨著泡沫破裂迎來大蕭條以來,日本平均年GDP增長率不足1%。全球媒體曾對日本經濟一致唱衰,稱過去的20年為日本「失落的20年」。如今在日幣不斷貶值之下,日本失落的恐怕不止20年、30年,隨著經濟停滯時間拉長,變成失落的40至50年。

▲(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日本因日幣持續貶值,經濟陷入結構性困境。(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