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差、疫情燒!中國地方財政吃緊 「花式罰款」亂象多

▲中國當前經濟處於下行週期,同時還有疫情因素,形成雪上加霜的疊加效應,也導致很多地方政府財政緊張。示意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中國當前經濟處於下行週期,同時還有疫情因素,形成雪上加霜的疊加效應,也導致很多地方政府財政緊張。示意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蔡姍伶/綜合報導

中國近年因新冠疫反覆、堅持清零目標不變,導致經濟受創、花在維穩和核酸檢測、防疫的成本也十分驚人,不少財政本就拮据的地方政府不得不設法開源節流,也衍伸出許多亂象,本月更傳出陝西榆林市有菜商賣出5斤芹菜後,因為抽檢不合格,竟遭市監局重罰人民幣6.6萬元,引發熱議。有中媒報導稱,須警惕「罰款式創收」的衝動,堅守法制統一、程序公正、公平合理等原則,縮小行政裁量的空間,抑制裁量的隨意性,將罰款納入法治的軌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中國當前經濟處於下行週期,同時還有疫情因素,形成一種雪上加霜的疊加效應,這種效應作用在市場主體身上,就形成了收入不斷下降,利潤越來越少的局面,也導致很多地方政府財政緊張,數據顯示,近年來多地罰沒收入呈明顯增長趨勢,「花式罰款」屢見不鮮。

報導指出,多起案例顯示,交通部門成為亂罰款的「重災區」,有些執法背離法治軌道,有的部門甚至推出了「罰款包月」項目,可謂花樣百出。早前有當地媒體爆料,中國北方某山區縣1年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才1億多元人民幣,但當地交通違章罰款1年竟然就「創收」了3000多萬元,撐起了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1/3,該縣據悉是煤炭運輸必經之地,許多運煤車輛進出都得經過,當地有幹部透露,縣裡工業不發達、企業較少,「領導要錢就找交警等執法部門」。

報導指出,有些地方的罰款衝動,主要源於缺錢的現實困境,可一缺錢就想著從企業、個人身上拿,很容易陷入「財政缺錢、罰款搞錢、營商環境惡化、企業用腳投票、稅基減少、更加沒錢」的惡性循環。

報導並引述專家看法,認為要想抑制地方政府「罰款式衝動」,關鍵還是要消除監管盲區,讓各職能部門在罰款時做到有法可依,透明執法,還要完善法律細則,讓一些處罰依據更加明確;同時降低地方上的罰款動力,最好是所有的罰沒收入都直接上繳中央財政。

專家認為下一步,各地各部門應該按照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見》,提出的法制統一、程序公正、公平合理等原則,細化寬泛的立法,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縮小行政裁量的空間,抑制裁量的隨意性,將行政執法關進制度的「籠子」,將罰款納入法治的軌道,而不是偷偷地推向「創收」的管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