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注意!兒童血癌有「8大症狀」 積極治療痊癒率高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在9月兒童癌症關懷月之際,於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來敲門時 別怕!越過「白」日「惡」夢後有彩虹》親子共學圖文特展。(圖/記者許若茵攝,2022.09.06)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在9月兒童癌症關懷月之際,於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來敲門時 別怕!越過「白」日「惡」夢後有彩虹》親子共學圖文特展。(圖/記者許若茵攝,2022.09.06)

記者許若茵/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約有500名兒童罹患癌症,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生率最高。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在9月兒童癌症關懷月之際,於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來敲門時 別怕!越過「白」日「惡」夢後有彩虹》親子共學圖文特展,幫助民眾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能提早掌握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8大症狀,早期發現早期治癒。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兒童癌症絕對不是絕症」,尤其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很高,且這也是很好的癌症研究典型,從個人化醫療到精準醫療,從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癒率一直在提升。

林東燦提到,所有兒童癌症中,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佔比最高,發生率高達25%,平均每4個癌童就有1人罹病。值得慶幸的是,儘管抗病之路沉重且漫長,但積極採納正規治療,約有80%至90%的癌童可以在完成第一線治療治癒;剩餘10%至20%治療反應不佳、疾病復發的患者,除了副作用較高、容易影響生活品質的異體幹細胞移植,台灣已有細胞免疫治療,一次性注射即有望為癌末兒童帶來治癒曙光。

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陳博文指出,癌症是僅次於意外事件,造成兒童死亡的第2大原因,每年新發癌症兒童約有500位,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生率25%最高,通常好發於1至5歲兒童,尖峰為2至3歲,男孩又多於女孩,比例約為1.3至1.4比1。

陳博文坦言,現在發病原因大部分都難以釐清,僅5%來自父母親遺傳,也有可能是外在因子導致基因突變,造成白血病細胞病變生長,例如胚胎期曝露於放射線、後天輻射照射、病毒感染、化學物污染、致癌物,部分原因可能牽涉遺傳基因病變,例如唐氏症,但比例上較少。

陳博文說明,兒童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系統與骨髓會製造出過量且不成熟的淋巴細胞,進而會壓迫正常血球、淋巴細胞的生成空間,常見有8大症狀,包含骨骼或關節疼痛、蒼白疲勞虛弱、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皮膚紅疹、莫名發燒、腹脹腹痛、瘀青與流血不止、食慾不佳,,若有這些症狀,應及時帶孩子到小兒血液腫瘤科進行骨髓與血液檢查,爭取更高的治癒機會。

陳博文強調,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發展快又猛,若錯失黃金治療期,癌童恐在短短數月就會命危,若無治療,「6至9個月就會過世」。

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暨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周獻堂分享,目前臨床上已有4種治療方式,包含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異體幹細胞移植、細胞免疫治療,醫師可依照患者的病程、疾病難治與否、是否復發等,打造客製化療程,也可同步透過微量腫瘤偵測及時檢視癌細胞殘存量,以調整化療強度,降低副作用。

周獻堂解釋,在醫學上無病代表沒有檢出癌細胞,生活中意即痊癒,通常病患停藥後5年治癒率高達8至9成,不過這仍代表有1至2成病患仍會因基因等原因,導致對化療反應不佳或容易復發。

周獻堂指出,過往,難治型與復發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往往需要透過異體幹細胞移植控制疾病,移植前要先能找到合適的幹細胞,移植中會施打高劑量化療或放射線治療殺滅癌細胞,移植後更要長年調整服用免疫抑制劑,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失敗,疾病控制都可能功虧一簣,且就算移植成功,病童未來可能還是會因為高劑量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增加癌症發生率,且因為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也會讓病童容易感染,降低生活品質。

現在國內有新的細胞免疫治療,周獻堂說明,細胞免疫治療就是強化細胞功能,讓人體的免疫細胞成為治療武器,且因治療武器緣於自身,治療副作用相對較低,透過體外大量複製免疫細胞,並在其中安裝可鎖定突變細胞的基因,追殺體內殘存癌細胞,現在國內外細胞免疫治療個案都已經痊癒並未復發。

周獻堂提醒,採用細胞免疫治療,孩童在化療中、移植後,免疫力較低,不可食用許多生食、含菌量高的食物、冰淇淋等,快樂童年會少掉很多彩色內容,不過家庭中最大的瓶頸仍為昂貴的醫療費用,希望健保能盡速納入給付,就算要嚴格審查,還是能幫助許多兒童,讓這些癌童能看到彩虹。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