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地震連環!中媒統計近2年震史 狂稱「我國台灣省」

▲芮氏規模6.8的強震,震斷花蓮高寮大橋。(圖/記者林調遜攝)
▲芮氏規模6.8的強震,震斷花蓮高寮大橋。(圖/記者林調遜攝)

國際中心蔡姍伶/綜合報導

台灣東部9月17日、9月18日接連發生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震,造成建築物崩塌、道路橋樑斷裂以及人民傷亡,前震、餘震皆相當頻繁,如今(19)日上午10時7分,花蓮縣府南南西方69公里處,又發生芮氏規模5.9的有感地震,地震深度僅13.4公里。有中國媒體統計,自2021年以來,中國發生了9次芮氏規模6或以上的地震,包括「中國台灣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中國科學報》報導,地震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重要自然災害之一,若人類想了解地震災害的分布規律,就必須弄清楚「斷裂帶」的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區,最明顯的是連綿超過2000公里的「郯廬斷裂帶」(北段稱依蘭-伊通斷裂帶),是東部地區最主要的地震威脅來源,國際上公認被成功預測的1975年海城地震即發生在郯廬斷裂帶上,在在華北也有一條與郯廬斷裂帶垂直的斷裂帶,稱為張家口-渤海斷裂,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罪魁禍首。

此外,中國西部地區也有眾多斷裂帶,其中不少都存在青藏高原內部和周邊,如北部的阿爾金斷裂和海原斷裂(發生過1920年海原8級大地震)到南部的小江斷裂和紅河斷裂,給西藏和青海以及周邊的四川、雲南、甘肅、新疆等省份帶來了嚴重的地震災害;印度洋板塊對歐亞板塊的擠壓,一方面造成了青藏高原的隆起,一方面給青藏高原內部和周邊地塊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斷層上的摩擦力承受不住壓力的時候,地震就發生了。

報導並指出,「我國東南的台灣省」則處在菲律賓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邊界上,具有非常複雜和活躍的斷層系統,混雜了不同深度的逆衝斷層和走滑斷層,比如1999年的集集大地震即發生在逆衝型的車籠埔斷層上。

該篇報導統計,自2021年以來,中國已經發生了9次6級或以上的地震,包括台灣;其中受到較多關注的有2021年雲南漾濞Mw(矩震級)6.1地震(維西-喬後斷裂附近)、青海瑪多Mw7.3地震(崑崙山口-江錯斷裂)、門源Mw 6.7地震(冷龍嶺斷裂)、2022年蘆山Mw 5.8地震(龍門山斷裂),瀘定Mw 6.6地震(鮮水河斷裂),這些地震都是發生在青藏高原的內部和周邊的不同斷裂帶上。至於9月17日和18日發生在「台灣省」台東縣、花蓮縣的2次6級以上的地震,則可能與台灣島內的中央山脈斷層系統有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