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同於父親的嚴謹、保守,魯道夫更多繼承了母親的憂鬱、多愁善感,以及嚮往自由的精神,可惜的是,這些特質在約瑟夫一世眼裡,都不是皇位繼承人應該具備的,魯道夫從小就被迫與母親和姊妹們分開,獨自接受嚴苛的軍事訓練,只為了鍛鍊身為「帝國繼承人」的意志力,也造成他極度缺乏愛與安全感。

1883年9月2日,他們的獨生女瑪麗女大公(Elisabeth Marie, Erzherzogin von Österreich)出生時,2人的婚姻關係已是名存實亡,魯道夫太子外遇不斷,甚至還將性病傳染給偶爾才同床的妻子,導致後者因此失去再生育的能力。由於婚姻上的不幸,魯道夫一度想寫信給教皇商討離婚事宜,但遭到父親嚴厲的禁止,不許他做出任何有損帝國顏面的事。
魯道夫與父親緊張的關係,還不僅僅在於婚姻問題上。魯道夫的政治思想偏向自由主義,認為帝國制已經過時、終將被淘汰,因此主張共和制,但這顯然與帝國的利益背道而馳,因此完全不受父親約瑟夫一世的青睞,政見上的不合也使得父子間的裂痕越來越明顯。婚姻得不到解脫、政治上也沒有一展抱負的空間,種種不如意,終於導致魯道夫的人生走上極端。
1889年1月29日,魯道夫邀請朋友們前往梅耶林的狩獵行宮,時值約瑟夫一世和伊莉莎白皇后舉辦晚宴,魯道夫還委託一起打獵的貴族帶話,說自己身體不適不能出席。當晚用過晚餐後,魯道夫返回行宮休息,隔天清晨,魯道夫的僕人數度敲門發現無人應答,隨即拿來斧子把門劈開,驚駭地在臥室裡發現2具遺體,即魯道夫王儲與他的情婦瑪麗亞‧費瑟拉(Marie Vetsera)。

身為王儲的魯道夫死後,奧匈帝國迎向開明君主制的希望可說是破滅了,約瑟夫一世繼續掌舵帝國將近30年之久,他的姪子斐迪南大公(Franz Ferdinand von Österreich-Este)也成為奧匈帝國皇位的第1順位繼承人,卻在1914年於塞拉耶佛視察時遇刺身亡,史稱「塞拉耶佛事件」,奧匈帝國因而對塞爾維亞王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約瑟夫一世則於1916年因肺炎去世,他的死被視為君主制垮台的預兆,奧匈帝國也在1918年因一戰戰敗而瓦解。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