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之路窒礙難行?專家:2030電動機車佔比50%不難

▲綜觀台灣近年整體機車市場,燃油機車與電動機車呈現此消彼長的趨勢,且漲跌波動不穩。(示意圖/取自unsplash)
▲綜觀台灣近年整體機車市場,燃油機車與電動機車呈現此消彼長的趨勢,且漲跌波動不穩。(示意圖/取自unsplash)

記者鄭妤安/台北報導

台灣政府早在1995年就已開始補助民眾購置電動機車,因此無論是政策上抑或是產業材料端,台灣的電動機車產業皆展現一定的優勢,然而,2020年電動機車銷售量與市佔比出現大幅度萎縮,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台灣在成為「電動機車王國」的路上變得窒礙難行?政府設定2030市售比達35%的短期目標,真的夠積極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際運具電動化的趨勢,給予台灣重塑機車王國的國際領導地位,以及轉而變成「電動機車王國」的機會。油車與電車的上游材料具高度重疊性,在車材廠與3C電子業的優勢基礎下,台灣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歷程超過20年的期間,繳出不少亮眼的成績單。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秘書長郭錦程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表示,台灣的電動機車產業算是走得很前面。

以政府補助面來看,早在1995年,環保署公告的「行政院環保署補助新購電動機器腳踏車執行要點」中,就已開始補助民眾購置電動機車。2009年時,經濟部經行政院核定「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推動計畫」,這次除了補助民眾購置外,還直接對電動機車製造廠商給予銷售獎勵金。接下來在2014年進行第二期的補助計畫,2017年訂定第三期產業補助實施要點草案。

綜觀台灣近年整體機車市場,燃油機車與電動機車呈現此消彼長的趨勢,且漲跌波動不穩,細究其原因發現,政策方向大大影響兩者的銷量表現。2017年,賴清德接掌擔任行政院長時期,提出「空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目標於2035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隔年2018年,電動機車的年度銷售量站上8萬大關,接近倍數成長,市占率9.6%;2019年,銷量再度倍數成長至16.9萬輛,市占率達18.7%,寫下歷史新高紀錄。

眼看電動機車產業即將起飛,政府政策卻突然來個急轉彎。2020年,行政院環保署將七期燃油車納入補助,並取消電車的新購補助,電車在當年市場銷售量瞬間腰斬至9.9萬台,市佔率「倒退嚕」回到9.6%。儘管2021年稍有成長至11.62%,連續兩年電車新車總數仍皆不到10萬,第七期燃油機車一年卻有超過26萬輛掛牌上路,花費的補助超過13億元,占空污基金9成的預算。

 

▲台灣2017-2021年機車市場銷售量。(NOWnews製表)
▲台灣2017-2021年機車市場銷售量。(NOWnews製表)
▲台灣2017-2021年機車市場市占率。(NOWnews製表)
▲台灣2017-2021年機車市場市占率。(NOWnews製表)
站在固守燃油車產業的業者立場來看,過去環保署訂定的機車排放標準,從一期到七期愈來愈嚴格,無論排放標準有多難達成,業者均努力透過龐大的人力與財力,來符合政府每一期的規範,到了七期燃油車時,幾乎接近沒有行動污染源。政府政策漂泊不定,一下讓燃油車業者過去的努力化為泡影,一下又給糖補助,成為傳統機車行在轉型路上徬徨不已的一大原因。

儘管今年3月國發會喊出「2040電動機車市售比100%」新目標,展露追求淨零碳排的決心,傳統機車行也深知零碳的國際趨勢,但先前政策髮夾彎,業者餘悸仍存。

SMAT今年9月發布「2022台灣電動機車產業政策建言書」,當中提到,國發會所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裡,將「運具電動化」戰略明確設定2030、2035、2040年電動機車是受比分別達35%、70%以及100%的目標。然而,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決議,2030年全球減碳須達45%,台灣卻僅規劃減少碳排量20%至25%,SMAT呼籲政府積極追趕國際腳步,並向其提出兩階段目標,「2024電動機車破百萬輛」以及「將2030電動機車市售比從原本35%的目標拉升至50%」。

「這個目標不是在畫大餅,也不是亂喊的」郭錦程指出,將2030電動機車市售比目標拉升至50%,「其實並不難!」台北市現在電動機車的銷售佔比約為25%,桃園市在2019年的電動機車佔比則達35%,「若當年曾因政策補助,而達到35%的水準,為何現在還在定2030年35%的目標?會不會不夠積極?」

他解釋,這是協會提出此倡議最大的原因,即使被挑戰,也很樂意,盼能夠在被挑戰之後,政府能與地方及業者找出最合理的目標,讓傳統機車行清楚看見政府的決心,使之在轉型的十字路口上,能排除焦慮與不安,一無反顧投資轉型,進而推動電動機車產業向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