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是枝裕和對於家庭題材特別感興趣?或許我們能從他的成長背景一窺端倪。是枝裕和出生在東京練馬區的一棟長型木造房子裡,小時候喜歡坐在老家的玄關看著街上人來人往。9歲時家人搬到東京清瀨的公宅居住,這裡後來成為電影《比海還深》的取景地。是枝裕和兒時家境並不富裕,家中連自來水也沒有,想用水必須到井口打水,一家人只能擠在一塊,沒什麼個人空間可言。
貧困的生活反而激發出是枝裕和奔放的想像力,他經常待在衣櫃裡看書,幻想這是自己的一方天地。後來他也把這樣的兒時經驗,運用在電影《小偷家族》的場景中,祥太把衣櫃當成自己的房間,把彈珠汽水裡的彈珠收藏起來,半夜躲在衣櫃裡拿著手電筒照射彈珠,折射出閃耀的光芒。可以說,是枝裕和孩童時期的生活經驗,都成了他拍片的養分。

2004年《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靈感來自東京巢鴨兒童遺棄事件。生性浪漫的母親和情人跑了,留下長子獨自照顧四位12歲到5歲的同母異父弟妹。長子雖然盡責的面對生活起居的各種困難,內心卻仍渴望過著正常的青少年生活。導演安排的許多橋段,透露出這個悲劇並非無人知曉,只是被刻意忽略,算是間接控訴社會的冷漠。劇中飾演14歲的長子柳樂優爾,因此片成為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也讓人們關注社會邊緣族群與兒童被遺棄事件的省思。
是枝裕和最早以家庭為主題的作品為2008年的《橫山家之味》,據說是為了紀念往生的母親而拍攝。故事敘述橫山家每年都為了因救人而溺斃的長男而舉辦家族團聚。就在15週年的當天,僅存的兒子多良帶著自卑與武裝的心情與妻兒回家,卻意外地讓全家人長年各自壓抑的想法與衝突瞬間爆開,如實呈現日本傳統家庭的壓抑與彆扭。死去的哥哥雖然已不在人間,卻成了電影的核心,讓家庭中一切微不足道的記憶、傳統、怨懟與思念,成為家人之間的情感羈絆,深烙在大家心中。這部片一舉拿下藍絲帶最佳導演、亞太電影獎最佳導演等諸多國際大獎。

是枝裕和膾炙人口的電影尚有《比海還深》、《小偷家族》,還有他的第一部韓國電影《嬰兒轉運站》等等。他認為拍戲是為了呈現這個世界的豐富性、人性的複雜性,以及與人相遇時激盪出的火花,而不是個人內在的世界。他曾說他不喜歡寫英雄,認為只有平凡人的生活、有些髒污的世界才能展現美麗的瞬間。這個時候需要的並非咬緊牙關的勇氣,而是需要得到他人的協助的弱點。這就是他因為故事中的人文情懷,才可以在國際影壇上佔有一席之地吧!
「家庭就像是大海,看起來平靜,卻藏著衝突。」-是枝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