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沈慧虹說明,在「生產在地內容」面向,新竹有300年的歷史,不僅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現在更是半導體的重鎮,有許多在地元素,如見域工作室、鴻梅文創、香山的竹魚水產與孢子蒝工作室,大家都在努力紀錄新竹的故事。
沈慧虹強調,要書寫、紀錄在地故事,就需要有人投入。因此,她提出「青創勇氣金」政見,未來每年補助100名創業青年,每月最低生活費1.5倍約2萬多元,保障基本生活。也會搭配成立青年創業諮詢服務站,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一起寫下屬於新竹的故事。

沈慧虹談及,過去市府長期舉辦竹塹文學獎,累積新竹故事的能量,這幾年也透過東風音樂祭「風神榜」,鼓勵年輕音樂人創作音樂寫下新竹。她要延續新竹的創作能量,讓文學獎的得獎作品跟風神榜的音樂人合作,創作屬於新竹的歌曲;又或是小說項目作品也可與新竹在地劇團一起創作,讓文學獎不再只是文字內容,而讓文學成為創作的基礎。
接著要藉由市府資源,建立新竹文化的城市品牌,沈慧虹表示,將持續透過策展、市集、好物包裝,不僅轉譯這些新竹在地的故事,更讓文化有新生命,成為城市、為產品加值的重要資產。


未來,沈慧虹強調,她將持續爭取中央預算,並積極投入資源,讓這棟見證新竹工業史濫觴的重要文化資產,重新開放。
第二是「新竹少年刑務所職務官舍群」,沈慧虹表示,新竹監獄不僅是台灣第一座少年監獄,更是全台少數保存完整的獄政聚落,對新竹與整個台灣的獄政文化都是至關重要的歷史場景。
沈慧虹表示,過去同樣在文化部支持下,已完成演武場修復,未來周邊官舍群也要一起活化,修復整個聚落,並邀請青創團隊進駐,結合新竹監獄的獄政文化,讓監獄不再是鄰避設施,而是跟社區結合的生活聚落。
第三是「新竹神社」,沈慧虹表示,該處過去是暫時收容偷渡移工「新竹靖廬」,後來因偷渡客減少,2018年正式走入歷史。在日治時期,新竹神社與新竹州廳遙遙相望,州廳前的中山路,在過去就是參拜的「表參道」。希望未來重現這畫面,打開新竹神社,增加市民活動的公共空間,更讓歷史重新回到市民的生活中。
沈慧虹也預告,近日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將至新竹為她站台加油,除再次表達過去文化部對新竹市文化資產的協助,也能針對文化政策交流、深化,用文化持續翻轉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