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期待還稅於民同時 「超徵」背後凸顯更大問題

▲政府稅收連年「超徵」,2022年預估將超徵4500億元,也讓「還稅於民」呼聲再起,但在大家有所期待之際,其背後也凸顯不少問題。(圖/資料照,記者顏真真攝)
▲政府稅收連年「超徵」,2022年預估將超徵4500億元,也讓「還稅於民」呼聲再起,但在大家有所期待之際,其背後也凸顯不少問題。(圖/資料照,記者顏真真攝)

記者顏真真/特稿

政府稅收連年超徵,「還稅於民」呼聲再起,這次更罕見朝野立委齊喊「還稅於民」,甚至普發現金,為什麼這次朝野這麼團結?除疫情衝擊、高通膨、持續升息,引發經濟衰退疑慮,還有就是執政黨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但大家期待「還稅於民」的同時,稅收連年「超徵」背後也凸顯政府稅收估算能力太差,甚至將所謂的「超徵」當成政績,讓人民誤以為政府很有錢,從稅收來源更可看出貧富差距的懸殊,政府該做的不僅是精進稅收預估、降低決算與預算差距,亦該加強財政資訊透明及檢視當前稅負有無調整必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談稅收「超徵」之前,首先要釐清這不是政府多收稅,而是年度總稅收大於政府編列的預算數,也被簡稱「超徵」。以2021年來說,全年稅收2兆8742億元、年增19.8%,超過編列的預算數2兆4416億元達4327億元,也創歷史新高,財政部更預估2022年總稅收恐怕會超過預算數4500億,有望再創新高。

若觀察近6年稅收情況,僅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導致稅收短徵,其餘年度稅收皆超過預算數,累計近6年超徵稅收達1.1兆元,2022年更將超過4500億元再創新高。當然,稅課收入實徵數大於預算數,這除有助政府歲入財源增加,即所謂收入來源,目前政府編列年度預算時,收入就包括歲入及債務舉借,其中歲入來源包括稅收及非稅收,而政府編列支出則有歲出及債務還本。

由於稅課收入為歲入主要來源,根據稅法相關規定,稽徵的每一塊錢,不論較預算數增加或減少,按照預算法規定須全數繳入國庫統籌運用並納入決算。

雖然財政部表示,這些「超徵」稅收已用於還債或留作歲計賸餘,2022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執行優於預期,原編列債務舉借數440億元未舉借,且編列債務還本數960億元已於7月初全數償還,並分別於9月8日及10月18日,再增加還本150億元及390億元共540億元,全年債務還本達1500億元,但仍有立委質疑「超徵」的稅收為何不全部用來償債,更質疑剩下來的大部分成為政府的「小金庫」,但財政部說,2022年以來平均每人負擔債務,確實有在下降。

只是,稅收「超徵」創新高是事實,即便財政部強調,自年度預算編列到執行完畢時間落差近2年,期間若國內外經濟情勢變化或遇重大事件將影響稅收徵起情形,實際執行結果與預算編列數就會不同,但4千億的落差,不免引發質疑政府估算能力怎會這麼差,這若在民間企業早就被盯得滿頭包,甚至得捲舖蓋走人,政府卻還把稅收「超徵」當成政績般宣傳,總統蔡英文早在2019年元旦文告中就曾表示,政府稅收超出預期,要讓全民分享。

這2年來稅收超徵的主要來源一個是營利事業所得稅,主要來自航運三雄與半導體的貢獻,另一個則是證交稅,之後才是一般人所繳的綜合所得稅,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弘庭更點出,台灣前3名稅繳得最多的企業就占國家總稅收的1成,國家總稅收有75%的金額來自前1%的企業,綜所稅也是10%的人繳了國家80%的稅。

證交稅較屬機會稅,即要看天吃飯,跟隨國際金融情勢及景氣好壞變化,在編預算時較難預估或許還可理解,但營所稅、綜所稅即便也會受景氣影響,政府這2年一再喊基本面佳,上市櫃營收表現良好,還有台股還有護國神山,預估卻差距甚大,難怪立委痛批財政部失職該檢討,精進稅收估算值,以降低決算數與預算數差距,並強化財政收支及債務資訊透明度與宣導,讓民眾可進一步了解政府預算編列及執行情況,讓財政更透明。

此外,這3年受到疫情影響,加上高通膨、升息,許多人生計受影響,唯獨政府輕鬆坐收漁翁之利,稅收仍連年「超徵」,但這些「超徵」的稅收到底用到哪裡去?政府應該好好說清楚,當然,畢竟這些是大家繳的稅,「超徵」的部分,該如何公平分配及正確使用,更考驗政府智慧,尤其如何在兼具財政健全,減少債留子孫,又能讓人民真正受惠,而非只是「選舉」考量,政府真的得好好想想,不要辜負人民期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