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浪浪1/流浪狗TNvR成效遭質疑 「安樂死」聲浪再起

黃禹馨/專題報導

回首2017年2月6日,農委會的「公立收容所零撲殺政策」正式上路,旨在終止流浪動物「12夜」悲劇,不過隨之而來的「爆籠」議題,也跟著躍上檯面,收容所的福祉降低,因而產生內耗問題,讓流浪犬在告別12夜之後,迎來猶如「終身監禁」的漫漫長夜。為了緩解自身困境,這幾年中央開始著手「犬隻族群管理」盤點遊蕩犬熱區,期望從源頭解決遊蕩犬問題,不過在TNvR的回置行動上,造成的人犬衝突、交通影響,以及保育動物傷害等問題,引發不少爭議,甚至有民眾因此發起倡議,要求「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攤開2022年11月全國公立收容所數據,可見全台仍有8個縣市,在養量高過可留容比例,其中台北市、台南市、澎湖縣等地則是從零撲殺之後,持續維持爆籠狀況。台北市動物保護處副處長翁綉雯無奈表示,「在零撲殺政策通過後,民眾會覺得,狗狗在收容所不會被安樂,好像會過得比較安全,反而導致認養率降低。」不僅如此,也有縣市收容所人員透露,廢除「12夜」反而讓民眾棄養的罪惡感降低,因而增加棄養率,這些問題都會導致收容所「只進不出」的情況加劇。

▲111年11月全國公立收容所統計表。
▲111年11月全國公立收容所統計表。
此外,現行《動物保護法》第12條修正後規定,犬隻除非是「收容於動物收容處所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經獸醫師檢查患有法定傳染病、重病無法治癒、嚴重影響環境衛生之動物或其他緊急狀況,嚴重影響人畜健康或公共安全」,才能執行安樂死,但是宣導不周的狀況,民意錯將「零撲殺」誤認為「零安樂死」,導致公立收容所遭民意道德綁架,在安樂死實施上綁手綁腳。

因此有民間團體就發起連署,要求中央提出「安樂死正名」,並剔除非必要的「動保諮議委員會」,把評估與執行安樂的專業還給獸醫,且站在保障動物福祉的前提下,落實有條件的動物安樂。

如何鎖緊源頭?TNvR的成效與爭議

在控制收容犬數的作法上,許多縣市提出「精準捕捉」的概念,將民眾通報凶猛、有攻擊行為的犬隻捕回收容所,其餘的在完成絕育工作後,再回放到原地,也就是所謂的TvNR,Trap(誘捕)、Neuter(絕育)、vaccination(疫苗施打)與Return(回置)。

近年來,台灣跟進國際間推動的「遊蕩犬族群管理」,盤點各縣市狗群「熱區」,再將犬隻根據飼養方式分成家犬、放養犬及遊蕩犬等,進行源頭盤點及控管,並達到落實各犬隻絕育的目標,而TNvR即是針對遊蕩犬的其中一項作法。

不過隨著計劃落實至今,全國遊蕩犬在數量上,尚無明顯減少的效果,因此就有民眾在國發會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提出「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的訴求,要求「安樂死」正名之外 ,提案人黃小姐舉出農委會數據表示,2020年全國遊蕩犬數比起2018年增加了6.19%,同時,在回置犬隻所引發的人犬衝突、野生保育動物遭攻擊等問題,依舊造成許多民怨,更引發動保團體和野生動物保護團體之間的爭鋒相對。

然而,從2016年起開始實施「高強度絕育計畫」的相信動物協會則認為,將計畫區域內高達8成以上的母犬進行絕育,狗群數量就有機會下降。

執行長郭璇分享協會執行成效,完成北北基的絕育計畫後,以2015年到2021年的幼犬入所量來看,基隆市、新北市和台北市分別下降94.7%、81.2%、87.2%,而台北市1999民眾通報量也下降79.2%,表示人犬衝突的情況有明顯改善。

面對反對方質疑「TNvR無效」的說法,郭璇解釋,相信動物每開展一個縣市的「高強度絕育計畫」前,都會先行調查該地區的絕育比例,儘管根據有限的縣市量能,北部地區在計畫前都未達8成,但是至少也都有5成左右,「我們的起點都不是0,所以才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完成北北基的高強度絕育任務。」

儘管如此,郭璇也表示,目前全台能進行「高強度絕育」的人力非常有限,無法全台同步達到8成的絕育效果,因此難以實現「狗量減少」的有感成效。

黃小姐則認為,如果TNvR確實是目前的源頭手段,就應該加強監督,在一定時間內要求合理的KPI,更明確統計各地方的遊盪犬隻。而在2020年啟動「陽明山國家公園流浪動物族群現況調查」的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助理教授顏士清也認為,TNvR有其必要性,但必須搭配飼主管理、禁止餵食以及有條件的安樂途徑,才有辦法獲取成效。

回置衍生餵養爭議 首要定義何為「管領人」

至於「餵養」是否會拖緩TNvR的成效?提案人黃小姐認為,民眾餵食會延長狗群壽命,並增加繁殖的可能性,因此應該明確定義何為「管領人」;她認為餵養在入法規範後,才有合理性去教育民眾,假如中央不認為餵養人屬於管領人的話,依照遊蕩動物歸政府管制的條件下,應該要給受害民眾國賠管道。「已經開始有人被傷害,甚至因為遊蕩犬隻攻擊而死亡,那你還會覺得餵養是善心,是不需要被約束的嗎?」黃小姐表示。

然而,相信動物的郭璇也提出第一線的見解反駁。她說,一旦規範禁止餵養,只會讓檯面上的餵食,變成檯面下的餵食,從單一固定的食物來源,變成多個分散的食物來源,而後者會讓抓狗結紮變成更困難的事。

郭璇也根據經驗分享,「只要一個地方有負責任的餵養人,這個地方就會很好執行TNvR,而且只要有新的狗出現,當地餵養人就能立刻通報,等於可以讓該區域的狗量穩定。」

針對餵養爭議 農委會再提「跨部會」合作

以餵養爭議而言,各地已開始跟進實施餵養人教育,希望能在這個問題上形成正向循環。不過以現行狀況而言,尚無法有效遏止傷害發生,必要的管制與責任歸咎問題,或許已有落實的必要。可惜就農委會的回應來看,目前並未就「管領人」定義提出正面回覆。

不過對於生態敏感區的部分,農委會表示,根據現行《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0條,主管機關可劃定「野生動物保護區」,擬訂並執行保育計畫。以及《國家公園法》第13條,國家公園主管機關(即內政部),可於國家公園區域內規定禁止餵食行為。同時也再次強調,農委會將採跨部會的形式,與林務單位、國家公園管理機關,以及動保機關合作,在生態敏感區限制餵食行為,甚至移除區域內犬隻。

可見在餵養爭議上,已超出動保科的權責範圍,而意見雙方對於農委會再次提出的跨部會合作,呼籲能提出實際的落實方針,帶動各部會共同執行,否則紙上談兵將無助於現實狀況,甚至會引發更多民意對立。

更多「跨世代浪浪安樂」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