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緊張升溫!紐時:台灣以選舉決定 如何維持開放繁榮

▲台灣2024大選將在明年1月舉行,外媒關注台灣人民在區域緊張、國際局勢壓力下的選擇。示意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台灣2024大選將在明年1月舉行,外媒關注台灣人民在區域緊張、國際局勢壓力下的選擇。示意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蔡姍伶/綜合報導

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將在明年1月13日舉行,《紐約時報》12日刊載1篇專欄文章,以中華邦聯或聯邦等想法,在俄烏戰爭、美中關係惡化、兩岸緊張升溫的情況下,是否過時之角度,探討此次選舉的重要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報導指出,「一個中華」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新概念,幾十年來,兩岸學者、社論、官員一直在思考如何解決台灣困境的方法,但直到俄羅斯軍隊在去年2月入侵烏克蘭時,這類的討論又再次浮出水面。

儘管這個概念對北京還是台灣來說都有如天方夜譚,因為視台灣為叛亂省分的習近平,對任何能讓台灣主權完好的事都沒有興趣,而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則堅定主張台灣擁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中華」成為台灣與中國,究竟應該保持何種關係的問題核心。

作者引述民調數字,顯示大多數台灣人希望保持未宣布的事實獨立現狀,但在最近的一項調查中,大約40%的人希望與中國建立更好的經濟關係,一小部分人則認為應該減少經濟聯繫。據估計,大約有100萬至200萬的台灣人在中國生活和工作。

報導並引述台灣2大政黨的主流論述,比如目前執政的民進黨,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加強與美國的關係、購買足夠的武器,讓中國在發動入侵時三思而後行,並將義務兵役期從4個月延長至1年。反觀國民黨長期以來一直主張與中國經濟一體化,對於許多老一輩的人來說,身為中國人的觀念仍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影響力。

報導提到,台灣的繁榮有部分來自於它是通往世界上最大市場(中國)的門戶,因此對執政當局來說,將貿易重心從中國轉向日本、澳洲、紐西蘭、美國等地,是擺脫對中國過度依賴的辦法,這對半導體、晶片可能會奏效,但還是有一些產業,如養魚戶、水果種植戶會懷疑,購買台灣約42%出口產品的中國市場,是否真能被取代。

報導分析,隨著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競爭升溫,一種不確定的感覺籠罩著台灣,許多台灣人都在問自己,如何維持創新和繁榮的開放社會,是應該準備像烏克蘭那樣開戰,還是應該敲定協議以避免衝突,以及能否在沒有美國直接軍事介入的情況下,經受住來自北京的攻擊,台灣選民會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將決定誰能贏得明年1月的大選,以及台灣作為民主國家的命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