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紅是非多」,這些公眾人物受到粉絲簇擁的同時,也得面對來自暗處的惡意或是「過多的愛意」。「推活」的興起原本為粉絲提供支持偶像的良性互動平台,卻因部分失控行為逐漸引發爭議。從「私生飯」到「黑粉」,過度干涉與惡意抹黑不僅影響偶像的形象與生活,也揭露了當代粉絲文化的矛盾。不過專家認為,即使如此,「推活」利大於弊,不僅能學習人際關係,還能促進自我成長。
「推し」是什麼
「推し」(oshi)這個日文字詞,意思是指自己喜歡、尊敬的對象,其中涵蓋範圍廣泛,不論是偶像藝人、運動選手,甚至是動漫角色,都能稱作是「推し」。部分台灣民眾追星時,也會直接沿用漢字,將偶像或是角色喊做「我推」、「推」。「推活(推し活)」則是指是推廣、支持自己偶像的活動或行為。
「失控」的粉絲
據「日經Business」報導,在新聞中常常能夠看見針對偶像等進行惡意批評的「酸民(アンチファン)」等,但「失控的粉絲」不僅限於此。粉絲在透過「推活」支持自己的「推」而獲得滿足,但也有一些人因為過度喜愛自己的「推」,而出現了失控行為。

▲常常能夠看見針對偶像等進行惡意批評的「酸民(アンチファン)」等。(圖/取自イラストAC) 例如,類似於韓國喜歡刺探藝人私生活的粉絲「私生飯」,在日本則有被稱為「特定班」會過度干涉「推」的私生活,調查其住址、住宿地點、移動路線以及周邊人際關係,並公開這些個人訊息的粉絲;也有利用這些情報親自前往探訪的「突襲粉(リア凸勢)」;還有些人因為過度喜歡偶像而希望將其獨佔,甚至展開「抹黑活動」來降低偶像形象的「黑粉(ファンチ)」;施加過多同儕壓力或過度干涉他人行為而形成的「XX警察」等,被認為是失控粉絲的類型有各種各樣。
此外,也有人對於自己的「推」講出令人不愉快的發言,或是基於自身的判斷,認為「推」與共同合作或是團體成員不適合,進而去對這些人進行攻擊,甚至將其逼入無法活動的困境。這些粉絲通常抱持著「想要守護『我推』」的正義感,真心重視自己的「推」,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成為問題,也沒有察覺到這些行為正削弱「推」的形象並限制了其活動空間。
「推」與自身的界線模糊
研究現代人社會適應和次文化的精神科醫師熊代亨表示,「相比於管理現實中的人際關係,或取得自身成功等,進行『推活』失敗率較低且較容易實現。即使如此,仍有人會在進行『推活』中犯錯。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讓自身『推』的界線變得模糊,最終將自己與『推』融為一體,才導致這些問題出現。」
報導指出,粉絲會錯誤地認為,「推」就像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以按自己的意願行動,於是當事與願違時,便採取激進行為。此外,隨著「推」透過社群平台或直播活動等與粉絲即時互動,人們便能輕易知道誰的評論被回應及誰的貼文獲得了「讚」,以及誰花了多少錢進行「抖內」贊助,這也加劇了競爭的心理。

▲相比於管理現實中的人際關係,「推活」更加容易實現及成功,卻也容易使部分粉絲分不清自身與「推」的界線。示意圖。(圖/取自ぱくたそ) 「推活」本是為了支持自己喜歡的偶像、角色的活動,在社群平台等基礎設備廣泛普及的情況下,雖然進行起來更加便利,卻也變成了誘發問題的溫床。
從「推活」學習生活之道
儘管會有一定的風險,但熊代亨認為,「推活」不僅能學習人際關係,還能促進自我成長。他表示,「當人們透過『推活』來更愛、更重視自己,理解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界線,並能恰當地支持自己的『推』,下一步就是從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推(此處是指日常相處的人)』。當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這個人,並懷著『這人好厲害!』的敬意相處,將他們的言行融入自身,以促進自我成長。」
雖然這位日常生活相處的「推」並不會像找不到缺點的偶像一樣完美。但如果沒有明顯的缺點,一旦發現缺點時,往往會輕易將目光轉向下一位,而忽略我們自身去接受缺點的努力。
不過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卻難以輕易斷開,即使發生爭執或意見分歧,甚至對某些事感到失望,也必須接受這些情況,並在依然保持敬意的基礎上繼續維持人際關係。「適度地接受幻滅」並繼續關係,正是人際互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對於不尊敬的人說的話,即便是指示或建議,內心也難以產生共鳴。然而,「推」的言語或努力的姿態卻能深深打動人心,讓人產生「我也要努力練習」、「我要加油工作」的念頭。滿足於「推」所帶來的心靈充實,將「推活」中所到的運用於人生當中,這意味著,透過「推」,人們也能使現實生活更加富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推し」(oshi)這個日文字詞,意思是指自己喜歡、尊敬的對象,其中涵蓋範圍廣泛,不論是偶像藝人、運動選手,甚至是動漫角色,都能稱作是「推し」。部分台灣民眾追星時,也會直接沿用漢字,將偶像或是角色喊做「我推」、「推」。「推活(推し活)」則是指是推廣、支持自己偶像的活動或行為。
「失控」的粉絲
據「日經Business」報導,在新聞中常常能夠看見針對偶像等進行惡意批評的「酸民(アンチファン)」等,但「失控的粉絲」不僅限於此。粉絲在透過「推活」支持自己的「推」而獲得滿足,但也有一些人因為過度喜愛自己的「推」,而出現了失控行為。

此外,也有人對於自己的「推」講出令人不愉快的發言,或是基於自身的判斷,認為「推」與共同合作或是團體成員不適合,進而去對這些人進行攻擊,甚至將其逼入無法活動的困境。這些粉絲通常抱持著「想要守護『我推』」的正義感,真心重視自己的「推」,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成為問題,也沒有察覺到這些行為正削弱「推」的形象並限制了其活動空間。
「推」與自身的界線模糊
研究現代人社會適應和次文化的精神科醫師熊代亨表示,「相比於管理現實中的人際關係,或取得自身成功等,進行『推活』失敗率較低且較容易實現。即使如此,仍有人會在進行『推活』中犯錯。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讓自身『推』的界線變得模糊,最終將自己與『推』融為一體,才導致這些問題出現。」
報導指出,粉絲會錯誤地認為,「推」就像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以按自己的意願行動,於是當事與願違時,便採取激進行為。此外,隨著「推」透過社群平台或直播活動等與粉絲即時互動,人們便能輕易知道誰的評論被回應及誰的貼文獲得了「讚」,以及誰花了多少錢進行「抖內」贊助,這也加劇了競爭的心理。

從「推活」學習生活之道
儘管會有一定的風險,但熊代亨認為,「推活」不僅能學習人際關係,還能促進自我成長。他表示,「當人們透過『推活』來更愛、更重視自己,理解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界線,並能恰當地支持自己的『推』,下一步就是從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推(此處是指日常相處的人)』。當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這個人,並懷著『這人好厲害!』的敬意相處,將他們的言行融入自身,以促進自我成長。」
雖然這位日常生活相處的「推」並不會像找不到缺點的偶像一樣完美。但如果沒有明顯的缺點,一旦發現缺點時,往往會輕易將目光轉向下一位,而忽略我們自身去接受缺點的努力。
不過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卻難以輕易斷開,即使發生爭執或意見分歧,甚至對某些事感到失望,也必須接受這些情況,並在依然保持敬意的基礎上繼續維持人際關係。「適度地接受幻滅」並繼續關係,正是人際互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對於不尊敬的人說的話,即便是指示或建議,內心也難以產生共鳴。然而,「推」的言語或努力的姿態卻能深深打動人心,讓人產生「我也要努力練習」、「我要加油工作」的念頭。滿足於「推」所帶來的心靈充實,將「推活」中所到的運用於人生當中,這意味著,透過「推」,人們也能使現實生活更加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