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面通過台灣,對流發展不只讓台北、新北等地區不斷出現轟隆隆的雷聲和閃電,甚至在深夜下起「冰雹」,從天而降的冰雹砸落在地面和屋頂,聲音大到讓許多民眾無法入睡;中央氣象署說明,下冰雹的原因主要是有「颮線」通過,請民眾外出務必特別小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象署深夜發布「大雨特報」、「大雷雨警戒」,北台灣民眾也在臉書社團、Threads等回報天氣,「超扯,台北下冰雹」、「人生第一次看到冰雹」、「冰雹超大一塊,難怪今天雨聲那麼大」、「謝囉冰雹,真的睡不著」。

▲雙北大區下起冰雹,砸落在地面和屋頂,聲音大到讓許多民眾無法入睡。(圖/讀者提供)
▲雙北大雷雨,不少地區下起冰雹,砸落在地面和屋頂,聲音大到讓許多民眾無法入睡。(圖/讀者提供)
事實上,台北市政府在昨(3)日就有發布警告資訊,提醒民眾今天凌晨開始,受鋒面影響、大氣環境不穩定,容易形成「颮線」系統,引發對流性較強降雨,並伴隨6級以上強陣風。而這個「颮線」也成為雙北下冰雹的主因。

中央大學大氣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指出,「颮(音同袍)線」是一大串的雷雨胞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整條大型雷雨帶,範圍可廣達100公里以上,會在極短時間內帶來劇烈降雨,並且伴隨冰雹、雷擊甚至龍捲風等劇烈天氣變化,有時候刮起10級以上的強陣風,颮線的生命週期大約10小時左右,有時候短則3到4小時。

▲鋒面通過台灣,一波波對流雲系移入北台灣,強風暴雨搭配雷擊,宛如颱風過境。(圖/中央氣象署)
▲鋒面通過台灣,凌晨有一波波對流雲系、以及「颮線」系統移入北台灣,強風暴雨搭配雷擊,甚至有冰雹,宛如颱風過境。(圖/中央氣象署)
氣象署也解釋,冰雹的形成跟雨水很像,上升氣流除了可以挾帶水氣上升之外,也可能將已經凝結的小水滴推到高空,如果高空的溫度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小水滴就有可能凝結成小冰晶,這些冰晶一直維持在冰冷的高空之中,直到上升氣流再也無法撐住冰晶的重量,而造成冰晶墜落。

冰雹發生時,有時會伴隨「下衝流」的出現,當有劇烈對流降雨時,落下的水滴會吸收空氣中的熱量而蒸發,使得空氣變得又冷又重而開始下沉,到達地面後會四散開來引起強陣風;在歷史紀錄中,曾經有出現8級以上的瞬間強陣風,威力不亞於龍捲風。

▲鋒面通過台灣,北台灣雨勢從深夜開始逐漸加大,而對流發展也讓台北、新北等地區不斷出先轟隆隆的雷聲和閃電。(圖/記者葉政勳攝)
▲鋒面通過台灣,北台灣雨勢從深夜開始逐漸加大,而對流發展也讓台北、新北等地區不斷出先轟隆隆的雷聲和閃電。(圖/記者葉政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