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就讀四年級的陳小弟,日前因為嚴重感冒到醫院看病,詳細檢查顯示,他不僅體重偏高,且肝臟竟有一片白亮亮的異常影像,確診為脂肪肝,為此醫師先向家長進行衛教,隨後合作調整他的飲食與作息,不僅甩肉5公斤,脂肪肝也改善。
奇美醫急診兒科主治醫師張毓珊表示,當時檢查發現,陳小弟的體重已有50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達25,體位偏肥胖,而進一步的腹部超音波檢查則顯示,他的肝臟有一整片泛白的影像,證實已發生脂肪肝。
張毓珊指出,後來問診發現,陳小弟平常愛吃白飯和炸物,加上每天一杯手搖飲料,而且不愛運動,下課後直接去安親班,回家常打電動到很晚才睡,導致大量脂肪堆積在肝臟,於是她透過衛教替家長建立正確觀念,隨後開始調整陳小弟的飲食、運動習慣,成功在3個月內減重5公斤,脂肪肝同步減輕。

▲醫師張毓珊提醒錯誤觀念恐害孩子一生,呼籲別讓孩子「胖」在起跑點。(圖/奇美醫院提供) 針對兒童肥胖,張毓珊說,根據台灣2017年至2020年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小到高中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已達3成左右,遠高於鄰近國家,例如日本兒童過重及肥胖比例不到1成,新加坡約1成,韓國則約2成。
此外,依據世界肥胖聯盟調查,台灣男童過重及肥胖率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33個會員國家排行第6,女童排名第12,顯示台灣在這方面的挑戰嚴峻,亟需各界重視。
張毓珊強調,兒童肥胖與脂肪肝有密切關聯,因為當肝臟積累過多脂肪時,便可能發展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若未及時治療,甚至可能惡化為非酒精性肝炎(NASH)、肝硬化,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對於兒童肥胖的改善,張毓珊說,現在的治療趨勢是採取個人化評估,先分析兒童的體位、飲食習慣、運動模式及心理健康,再協助兒童和家長掌握體重管理的方法,並透過家庭介入,由家長引導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進而降肥胖風險。
為此,奇美醫院已開設「健康體位門診」,透過非藥物治療、以「家庭為中心」的方式,從兒童認知與行爲層面調整,而非只針對兒童本身,有需求的家庭可多參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毓珊指出,後來問診發現,陳小弟平常愛吃白飯和炸物,加上每天一杯手搖飲料,而且不愛運動,下課後直接去安親班,回家常打電動到很晚才睡,導致大量脂肪堆積在肝臟,於是她透過衛教替家長建立正確觀念,隨後開始調整陳小弟的飲食、運動習慣,成功在3個月內減重5公斤,脂肪肝同步減輕。

此外,依據世界肥胖聯盟調查,台灣男童過重及肥胖率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33個會員國家排行第6,女童排名第12,顯示台灣在這方面的挑戰嚴峻,亟需各界重視。
張毓珊強調,兒童肥胖與脂肪肝有密切關聯,因為當肝臟積累過多脂肪時,便可能發展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若未及時治療,甚至可能惡化為非酒精性肝炎(NASH)、肝硬化,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對於兒童肥胖的改善,張毓珊說,現在的治療趨勢是採取個人化評估,先分析兒童的體位、飲食習慣、運動模式及心理健康,再協助兒童和家長掌握體重管理的方法,並透過家庭介入,由家長引導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進而降肥胖風險。
為此,奇美醫院已開設「健康體位門診」,透過非藥物治療、以「家庭為中心」的方式,從兒童認知與行爲層面調整,而非只針對兒童本身,有需求的家庭可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