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加拿大後,日本牛肉進口規定也將再擴大。衛福部食藥署預告修正「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草案,取消30個月齡以下牛隻才能進口限制,擬開放全牛齡日本牛肉進口。也讓不少國人驚呼原來之前有此規定,而更多人容易搞混的,還有誤以為日本產的牛隻就等於是「和牛」,事實上,和牛這個名稱簡單來解析就是「日本牛肉」,但並不是日本產的牛肉都叫和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牛肉曾因狂牛症疫情禁止輸台多年,2017年開放日本30個月齡以下牛肉輸入台灣。而衛福部對於日本牛肉及其產品輸入之規定原本是需符合下列條件:


(一) 須來自於出生及飼養在日本之牛隻,或來自我國允許進口牛肉及其產品國家出生且在日本當地飼養至少一百天以上之牛隻。

(二) 須來自三十月齡以下牛隻(Bos taurus 和 Bos indicus)。

▲「牛花 USHI HANA」特選較清爽的日本A5和牛赤身作為主角,如下方的後臀部位,並穿插部分富有油脂的部位平衡搭配成為套餐。(圖/記者葉盛耀攝)
▲目前國人所吃到的日本進口牛肉,有「三十月齡以下牛隻」之多項規定。(示意圖/記者葉盛耀攝)

(三) 須來自日本厚生勞働省註冊核准, 維持定期監控及查核計畫,且經我國備查之肉品工廠。前述工廠或設施清單變更,由日本厚生勞働省透過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或其他代表日本之機關,於工廠或設施之產品出口前提供我國。

(四) 須在獸醫監管下,經過屠前及屠後檢查,符合日本法規,並須由獸醫確認包含年齡、出生地、飼養地、屠宰過程等多個事項。

(五) 我國食品輻射安全管制相關規定。

而後,日本在2019年申請開放全牛齡牛肉進口,希望不再有30個月齡限制。食藥署經派人到日本實地查核和舉行專家會議,同時經過書面審查,確認吃日本牛肉風險低,於是食藥署擬開放日本全牛齡牛肉進口,草案預告60天,會廣泛搜集各界意見,後續再綜合評估。

日本產的牛肉不只有和牛

此外,國人經常誤認為「日本牛」指的就是「和牛」,且一聽到「和牛」兩字就知道是高級牛肉,其實和牛雖然可以解釋為「日本牛肉」,但並不是日本產的牛肉都叫和牛,而和牛也並非只有在日本生產

所謂「和牛」指的是「黑毛和牛、無角和牛、褐毛和牛和日本短角牛4種品種牛隻」,或「這4種品種的混種」,而目前最常見的品種是黑毛和牛,日語唸做「kuroge wagyu」。


和牛還有澳洲和牛、美國和牛

在坊間還會常見「澳洲和牛」,則是日本和牛與澳洲安格斯牛配種之品種再經改良隻品種;另也有「美國和牛」,是日本和牛與美國安格斯配種得來,而海內外市場上的和牛除了日本和牛之外,則以澳洲和牛居多。

▲Smith& Wollensky有多種牛排,圖為乾式熟成美國和牛戰斧牛排。(圖/記者葉盛耀攝)
▲和牛並不只有日本和牛,更有澳洲和牛、美國和牛,像圖中就是乾式熟成美國和牛戰斧牛排。(圖/記者葉盛耀攝)
什麼是A5級日本和牛?

此外,在菜單上看到「A5級日本和牛」之描述,這是指日本和牛分級制度,主要是由日本肉類分級協會(JMGA) 制定的,依照可食用的和牛牛肉比例高低、脂肪的多寡、脂肪的分佈與外觀為依據來判斷,等級分為兩部分:字母等級(A到C,A為最高)和數字等級(從優質5到劣等1)。

日本牛肉還有「國產牛」

另外,也不是所有的日本牛都稱為和牛,近兩年也常到餐廳販售「日本國產牛」,主要是指在日本飼育長大,或者雖然曾在國外飼育,但送來日本飼養的時間長於國外,並且不短於3個月,就可稱為是日本國產牛。

往年因為考量國人喜好與品牌迷思,所以進口商多進口「日本和牛」,如今因應國人吃日本牛需求更多元,也陸續會在燒肉店、日式火鍋店等餐廳看到「國產牛」之選項,尤其常見乳牛與肉牛的混種所誕生的「F1日本國產牛」,業者強調其肉質口感接近於A3日本和牛等級,最適合覺得A5和牛過於油膩之饕客。

相關新聞:日牛全月齡進口/小牛vs大牛口感差在哪?乾杯:超期待松阪牛來台
相關新聞:日牛全月齡進口/進口規定、狂牛症現況、專家意見、反對理由一覽
相關新聞:日牛全月齡進口/顏宗海揭風險 「庫賈氏症是什麼、死亡率」一覽

▲Brilliant鉑麗安自助餐本次也推出日本國產牛吃到飽,與限定4天A5和牛吃到飽。(圖/記者葉盛耀攝)
▲除了日本和牛,近兩年在國內也經常看到「日本國產牛」。(圖/記者葉盛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