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的今天,日本發生311大地震,規模達9.0,劇烈搖晃和海嘯導致嚴重傷亡,令全球難以忘記;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全球經過多次大地震後,隨著技術精進,針對「地震平靜期」的觀察也有更多琢磨,目前全球已連續3年沒出現規模8(M8)地震,2025年地震數量也偏少,在近期可能會成為下次大地震的一大警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全球地震的發展現況,郭鎧紋說明,從2021年8月13日開始,全球已經連續3年多沒發生規模8地震,歷史上共有17次「連續3年沒發生規模8地震」紀錄,其中有10次隔年仍未發生規模8地震,占比為59%,7次在第4年發生規模8地震,占比為41%。

▲歷史上共有17次「連續3年沒發生規模8地震」紀錄,其中有10次隔年仍未發生規模8地震,占比為59%。(圖/郭鎧紋提供)
▲歷史上共有17次「連續3年沒發生規模8地震」紀錄,其中有10次隔年仍未發生規模8地震,占比為59%。(圖/郭鎧紋提供)
2025年地震偏少 恐是一大警訊

雖然2025年在台灣曾發生規模6.4的嘉義大埔地震,但綜觀年初到3月10日的數據,目前為止全球僅有14個規模6以上地震,2024年同期有19個、2023年同期則是28個;因此無論從「規模8地震」或「今年規模6以上地震」的趨勢,都能推斷出全球地震處於相對平靜的時期。

郭鎧紋直言「大地震的間距長者恆長、短者恆短」,透過311大地震14週年,各界在回顧、悼念之餘,也要小心未來的潛在危機。2025年要先關注全球最大的「太平洋板塊」向西北方向隱沒狀況,包括阿留申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小笠原海溝、馬里安納海溝是否頻繁出現地震,「整個環太平洋都是規模8地震熱區,台灣也在內。」

▲2025年至今,規模6以上的地震數量偏少,和前兩年出現蠻大落差,且逐年遞減。(圖/郭鎧紋提供)
▲2025年至今,規模6以上的地震數量偏少,和前兩年出現蠻大落差,且逐年遞減。(圖/郭鎧紋提供)
311地震14年後 南海海槽、千島海溝成觀察重點

日本發生311大地震後,日本學者針對地震危機的觀察也更加仔細,郭鎧紋說明,最新調查顯示,「南海海槽」今後30年內發生 規模8至9級地震的機率,從70%至80%提高至約80%。「南海海槽地震可能100年發生一次, 每經過一年,發生機率提升約1%,並非機率驟升,但隨時都可能發生。」

此外,東北大學、北海道大學與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研究團隊也發表,千島海溝的海洋與大陸板塊緊密相連,且持續累積能量,海側板塊的觀測點每年約向陸側移動8公分,能量足以引發規模9級的巨大地震,千島海溝上一次大地震距今已相隔400年;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也評估,未來30年內發生規模8.8以上巨大地震的機率落在「7%至40%」。

▲最新調查顯示「南海海槽」今後30年內發生 規模8至9級地震的機率,從70%至80%提高至約80%。(圖/郭鎧紋提供)
▲最新調查顯示「南海海槽」今後30年內發生 規模8至9級地震的機率,從70%至80%提高至約80%。(圖/郭鎧紋提供)
▲日本千島海溝未來30年內發生規模8.8以上巨大地震的機率落在「7%至40%」。(圖/郭鎧紋提供)
▲日本千島海溝未來30年內發生規模8.8以上巨大地震的機率落在「7%至40%」。(圖/郭鎧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