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細胞肺癌是最具侵襲性的肺癌類型,患者確診時多已轉移,藥物治療成效有限,存活期平均不到1年。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團隊參與國際研究,首次發現小細胞肺癌細胞可自主發電,促進腫瘤惡化、轉移,可能是癌症難以控制的關鍵因素,也為未來治療提供新方向。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跨國研究由台大醫學系校友、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李力恩博士領軍,並與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醫學院、丹納法柏癌症中心、德州西南醫學中心及台大醫院合作,成果已於2025年2月12日發表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研究團隊發現,小細胞肺癌的神經內分泌細胞(NE細胞)能自主產生電信號,類似大腦細胞傳遞訊息的方式,此特性可使癌細胞快速增殖、擴散,而非神經內分泌細胞(non-NE細胞)則負責提供養分,與NE細胞相互作用,因此不需依賴外部神經刺激,腫瘤即可成長並轉移。

陳晉興指出,傳統觀念認為癌細胞生長需要仰賴外部營養供應與神經刺激,就像汽車需要燃料才能行駛。但研究證實小細胞肺癌在惡化過程中不必依賴外界補給,有如安裝太陽能發電板,並形成內部電網供電,使小細胞肺癌更加具侵襲性,也更難治療。

為驗證此機制,研究團隊利用河豚毒素抑制NE細胞的電生理功能,發現雖無法直接殺死癌細胞,卻能顯著降低腫瘤形成能力;此外,分析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檢體,團隊也發現類似現象,進一步證實自主電生理活動是驅動腫瘤惡化的關鍵因素。

李力恩表示,過去已有研究顯示部分癌細胞具神經細胞特性,此研究是首次證實電生理活性能直接促進腫瘤擴散,對於癌症研究具突破性意義,並推測其他高度轉移性的癌症可能也有類似機制,未來將持續探討癌細胞如何獲取能量。台大研究團隊將進一步研究此機制對其他癌症的影響,並評估是否能針對癌細胞的自主電網特性開發創新療法,為難治型癌症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