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台灣十大癌症之首,其中肺腺癌占40~50%,而目前針對EGFR、KRAS等突變的標靶治療已成主流,但成效仍有侷限。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顯示,「DUSP22」蛋白在肺腺癌的生長與治療反應中扮演關鍵角色,當其表現量降低,癌細胞惡性程度明顯增加,此發現也為日後開發新療法帶來希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此成果,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文傑說,研究團隊透過癌症基因圖譜資料庫分析肺腺癌患者數據,發現DUSP22表現量較低的病人,其腫瘤病程進展更快,且存活率較低,而進一步的細胞、動物試驗則證實,DUSP22可透過去磷酸化機制調控癌細胞生長,當DUSP22表現量降低時,癌細胞會持續活化EGFR訊息傳遞路徑,使腫瘤細胞的生長與擴散能力大幅提升,導致疾病惡化。

研究也顯示,DUSP22低表現的患者,可能對EGFR抑制劑有較好的治療反應,因此未來若能透過檢測DUSP22表現量,或可作為評估病患是否適合EGFR標靶治療的重要指標,使治療更加個人化。

動物實驗進一步發現,DUSP22缺乏時,癌細胞不僅會持續活化EGFR,還會導致PD-L1與c-Met蛋白增加,這些變化與癌細胞逃避免疫攻擊、提升侵襲能力密切相關,而研究團隊透過雙重標靶治療,使用EGFR與c-Met抑制劑,發現可有效降低腫瘤增生與轉移風險。

林文傑表示,這項結果不僅說明DUSP22在肺癌進展中的關鍵角色,也解釋過去EGFR、PD-L1抑制劑合併療法效果不如預期的原因,也代表治療策略需根據不同患者的基因特徵進行調整。

此外,林文傑說,DUSP22可同時抑制EGFR與ERK1/2兩種激酶的活性,在已產生抗藥性的肺腺癌細胞及動物試驗中,透過提升DUSP22表現量,可有效抑制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的肺腺癌生長,顯示DUSP22可能是克服抗藥性的潛在治療靶點。

林文傑指出,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探索DUSP22在腫瘤微環境與癌症轉移機制中的具體作用,期望能將相關發現轉化為可應用於臨床的新穎治療策略,為肺癌病人帶來更有效的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