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足原訂於2025年4月8日與紐西蘭女足進行一場國際邀請賽,地點選在高雄楠梓足球場。然而,賽前紐西蘭隊在實地場勘後,對草皮品質與選手安全表達嚴重疑慮,最終決定退賽,引發一場從場地、制度到國際觀感的全面討論。事件發生後,教育部體育署長鄭世忠宣布,撤銷對該場比賽的300萬元補助,並要求足協檢討並落實場地養護SOP。
但比起財務損失,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次風波正好揭開台灣足球場地長期不足、標準不一與管理斷層的老問題。當我們高喊「國際接軌」、「培育人才」時,球員腳下的那塊草地,能否承載這樣的理想?

▲楠梓足球場作為高雄主要賽事與訓練場地,光是每月養護天然草皮就要花費至少新台幣10萬元。(圖/資料照,記者路皓惟攝) 養一塊草有多難?楠梓足球場只是縮影
根據場地方柏文健康事業透露,楠梓足球場作為高雄主要賽事與訓練場地,光是每月養護天然草皮就要花費至少新台幣10萬元,這還不包含灑水、打洞、施肥、殺菌等額外工序。三月以來,楠梓足球場密集承辦AFC挑戰者盃、A級教練講習、男女國家隊集訓與舉辦國際賽準備,草皮根本無喘息空間。
即便場地方全力投入人力於清明連假進行緊急草皮更換與壓整作業,仍難以滿足紐西蘭隊對「比賽安全性」的期待。最後的退賽,雖非惡意,但也反映出台灣目前在硬體與溝通機制上的系統性缺陷。

▲台灣不是沒有實力舉辦一級國際賽。(圖/資料照,FIFA官方) 辦一場國際賽,要的不只是場地,還要完整配套
許多人或許會問:「難道我們連一場國際賽都辦不好嗎?」答案其實並非全然否定。事實上,台灣具備符合FIFA規範的場地不在少數,例如台北田徑場與高雄國家體育場都曾承辦國際賽事。然而,要穩定、長期、制度化舉辦一級賽事,關鍵在於「整合式場地規劃與主導管理機制」。
體育署長鄭世忠指出,未來將協助高雄中正體育場轉型為A級場地,期望提升南部場地供給量。然而,包括場地備援、練習場、交通接駁與觀眾動線安排,這些都不能臨時才啟動,而必須在賽事籌備初期就被整合進專案管理。
此外,像是人工草皮是否通過FIFA Quality Pro認證、主場與練習場距離是否合乎規定(理想在30分鐘車程內)、座位區與媒體區是否完善等,都將成為國際足總、亞洲足協檢視是否能給予賽事認可的重要依據。

▲台北田徑場不僅是足球場地,還要兼顧田徑、橄欖球等賽事,平常也會開放給市民使用。(圖/資料照) 不是沒有場地 是缺乏管理整合的意志與制度
足協副秘書長陳亮辰在訪談中提及,目前台灣足球最大問題並非硬體不足,而是「沒有一個統一調度、整合排程、能與中央資源對接的主體」。許多場地雖然設施合格,但受限於地方政府運作模式,例如跑團、市民使用率高、路跑活動與演唱會等排程,使得足球比賽難以取得穩定場地。
台北田徑場就是最具代表的案例,近年常因排程與民意壓力,導致草皮維護時間縮短,甚至無法完整封場養護,直接影響國際賽品質。
而台灣若想長遠經營國際賽事平台,應比照其他運動如棒球、網球模式,建立「比賽場地專責調度單位」,由中央主導與地方協作,創建一套既可服務民間需求,又能確保比賽品質的運作機制。

▲台北大巨蛋能否踢足球?據了解當初在建置的時候,就沒有考量與規劃。(圖/NOWnews資料照) 那大巨蛋呢?不能只打棒球吧?
面對場地資源緊縮,有聲音提及:「大巨蛋能否作為國際足球場地?」其實從技術角度而言,大巨蛋並非完全不可能。現代多功能場館設計本就具備升降草皮、可調式觀眾席等機制,國外如東京巨蛋、溫哥華體育館等皆有棒球、足球輪替使用的案例。
問題不在於可不可行,而在於願不願意。「我們並不是缺少空間,而是缺少思考空間的能力,」一位足協內部人士指出,「若願意從規劃端投入資源,大巨蛋絕對不只能是演唱會與棒球場。」

▲舉辦國際足球賽,場地需要國際足總認證,必須符合諸多條件。(圖/記者廖聿偉攝)
重點整理:舉辦國際A級足球賽所需條件
這次紐西蘭退賽事件或許讓球迷失望,但也讓我們更清楚:國際舞台不是呼口號便能站上去的。球場草皮的養護、場地排程的掌控、球員安全的保障,無一不是基本工。要讓台灣足球真正與世界接軌,場地改革與制度建構,才是必經之路。
是否要從草皮開始、從框場開始?或許不夠浪漫,但它才是真正讓一個運動強國走上正軌的起點。

▲養一塊草,是運動產業的起點,不只是綠化工程,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圖/記者廖聿偉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場地方柏文健康事業透露,楠梓足球場作為高雄主要賽事與訓練場地,光是每月養護天然草皮就要花費至少新台幣10萬元,這還不包含灑水、打洞、施肥、殺菌等額外工序。三月以來,楠梓足球場密集承辦AFC挑戰者盃、A級教練講習、男女國家隊集訓與舉辦國際賽準備,草皮根本無喘息空間。
即便場地方全力投入人力於清明連假進行緊急草皮更換與壓整作業,仍難以滿足紐西蘭隊對「比賽安全性」的期待。最後的退賽,雖非惡意,但也反映出台灣目前在硬體與溝通機制上的系統性缺陷。

許多人或許會問:「難道我們連一場國際賽都辦不好嗎?」答案其實並非全然否定。事實上,台灣具備符合FIFA規範的場地不在少數,例如台北田徑場與高雄國家體育場都曾承辦國際賽事。然而,要穩定、長期、制度化舉辦一級賽事,關鍵在於「整合式場地規劃與主導管理機制」。
體育署長鄭世忠指出,未來將協助高雄中正體育場轉型為A級場地,期望提升南部場地供給量。然而,包括場地備援、練習場、交通接駁與觀眾動線安排,這些都不能臨時才啟動,而必須在賽事籌備初期就被整合進專案管理。
此外,像是人工草皮是否通過FIFA Quality Pro認證、主場與練習場距離是否合乎規定(理想在30分鐘車程內)、座位區與媒體區是否完善等,都將成為國際足總、亞洲足協檢視是否能給予賽事認可的重要依據。

足協副秘書長陳亮辰在訪談中提及,目前台灣足球最大問題並非硬體不足,而是「沒有一個統一調度、整合排程、能與中央資源對接的主體」。許多場地雖然設施合格,但受限於地方政府運作模式,例如跑團、市民使用率高、路跑活動與演唱會等排程,使得足球比賽難以取得穩定場地。
台北田徑場就是最具代表的案例,近年常因排程與民意壓力,導致草皮維護時間縮短,甚至無法完整封場養護,直接影響國際賽品質。
而台灣若想長遠經營國際賽事平台,應比照其他運動如棒球、網球模式,建立「比賽場地專責調度單位」,由中央主導與地方協作,創建一套既可服務民間需求,又能確保比賽品質的運作機制。

面對場地資源緊縮,有聲音提及:「大巨蛋能否作為國際足球場地?」其實從技術角度而言,大巨蛋並非完全不可能。現代多功能場館設計本就具備升降草皮、可調式觀眾席等機制,國外如東京巨蛋、溫哥華體育館等皆有棒球、足球輪替使用的案例。
問題不在於可不可行,而在於願不願意。「我們並不是缺少空間,而是缺少思考空間的能力,」一位足協內部人士指出,「若願意從規劃端投入資源,大巨蛋絕對不只能是演唱會與棒球場。」

重點整理:舉辦國際A級足球賽所需條件
- 場地需為天然草皮,或具FIFA Quality Pro認證的人工草皮
- 至少備有兩座可使用場地(主賽+練習),且車程30分鐘內
- 完整觀眾席、媒體區與照明系統為基本門檻
- 須具備穩定排程與封場養護能力,避免混用(如路跑、演唱會)
- 地方場地應由中央與地方協調管理權限與使用規劃
- 交通接駁、選手休息空間、移動式porta cabin需齊備
- 建議設置備援場地因應天候或突發狀況,確保比賽不中斷
這次紐西蘭退賽事件或許讓球迷失望,但也讓我們更清楚:國際舞台不是呼口號便能站上去的。球場草皮的養護、場地排程的掌控、球員安全的保障,無一不是基本工。要讓台灣足球真正與世界接軌,場地改革與制度建構,才是必經之路。
是否要從草皮開始、從框場開始?或許不夠浪漫,但它才是真正讓一個運動強國走上正軌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