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足工會今(16)日發出正式聲明,針對近期赴西班牙參賽津貼需簽署切結書一事,表達強烈不滿與關切,直指此舉忽視選手權益,直言:「友善選手,不該只是口號;津貼給付,更不該建立在一張『沒有說清楚的文件』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聲明指出,2021年台灣女足在挑戰世界盃資格賽前,面臨每日僅有516元津貼的困境,所幸在中華民國足球協會、球評石明謹與多位立委(如劉世芳、吳思瑤、賴品妤)協助下,促成體育署與國訓中心以專案方式推動「女足長期集訓計畫」,成為女足制度性支持的重要里程碑。

雖最終距離世界盃正賽僅一步之遙,但這套制度是基層選手處境獲社會關注後,經多方努力凝聚的成果,顯示穩定支持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制度反覆 球員權益受損

然而此後女足卻接連面對計畫中斷、切結書風波等問題。工會表示,今年1月於會員大會中彙整選手反映,包括裝備短缺(襪子破損無法更換、球衣不足)與後勤資源匱乏,皆與足協原先報告內容落差甚大,凸顯制度執行與選手實際需求脫節。

切結書爭議再起 津貼竟與簽署掛鉤

根據工會說明,4月1日足協於座談會中再次提出所謂「身分切結同意書」,雖表面宣稱無強制性,卻未清楚說明文件效力與簽署後權利義務差異。更令人憂心的是,會後有選手接獲「未簽就無法領取赴西班牙比賽津貼」的暗示,引發選手疑慮。

工會獲悉後已向立法院陳情,並向國訓中心查證文件是否為該單位要求。國訓中心雖表示該切結書非官方文書,卻未對足協相關作法提出具體說明或制止,引發外界質疑主管機關監督失職。

工會重申:制度非憑空而來,應尊重當年共識

女足工會強調,目前的集訓制度是2021年在社會關注下,由立法院、體育署與國訓中心達成共識的專案安排,並非隨意措施。核心問題仍在於國訓中心對團體與職業運動項目的制度性不友善,不論是先前黃金計畫中的高爾夫、網球爭議,或女足目前遭遇的行政混亂,皆暴露制度缺乏彈性與溝通意願。

讓選手專心備戰 不該是奢望

工會最後指出,儘管與紐西蘭的友誼賽遭取消,台灣女足仍專注備戰亞洲盃與世界盃。但一再出現的「未簽就無津貼」情況,反映出主管單位對簽署文件與選手保障的輕忽。

隨著運動部籌備成立,女足工會誠摯呼籲主管機關正視台灣女足發展長年面對的內外困境,提供選手安心備戰環境,不應總是等到風波爆發後,才聽見「只是溝通不足」的敷衍回應。

「因為,我們的對手,是世界。」工會在聲明最後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