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型研究指出,在可控制的心血管危險因子中,「高血壓」對健康的影響最大,若能將收縮壓維持在120mmHg以下,可顯著降低未來罹病與死亡風險;此外,心臟病在男性較常見,但研究顯示,相關風險因子對女性造成的實際危害更大,女性因而致病或死亡的比例均高於男性,民眾須多注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竹台大分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炳勛指出,此研究分析34國、超過150萬人的資料,發現在高血壓、肥胖、膽固醇過高、糖尿病與吸菸等5大心血管可控因子中,以血壓控制成效與心血管風險降低的關聯性最強。

▲三高在年輕族群常無明顯症狀,應依賴血壓計等工具持續監測,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圖/新竹台大分院提供)
▲三高在年輕族群常無明顯症狀,應依賴血壓計等工具持續監測,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圖/新竹台大分院提供)
該研究也發現,這些因子與女性心臟病的關聯度達57.2%,明顯高於男性的52.6%;死亡率方面,女性達22.2%、男性為19.1%。顯示不論性別,都應及早管理三高,尤其是高血壓,更應列為優先處理的重點。

關於及早管理血壓的好處,張炳勛以50歲張先生為例,指其雙親皆有高血壓病史,30歲時體檢發現血壓偏高,原本因無症狀,未多重視,直到職場前輩因心肌梗塞驟逝,他才警覺健康警訊,與醫師討論後,從35歲開始服藥、定期追蹤,至今血壓穩定,肝、腎功能均維持良好,為長期控制的成功案例。

張炳勛強調,妥善控制體重、血壓、血糖與膽固醇,加上戒菸,可在10年內降低一半的心臟病風險與20%左右的死亡率,關鍵在於及早開始、穩定追蹤與持續改善生活習慣;此外,他強調,年輕人若出現三高問題,治療不可拖延,反之若到高齡才輕微升高,則無需過度限制飲食,以免營養不良或肌少症。

此外,空氣污染、缺乏運動、酗酒與憂鬱等,也會進一步加重心血管風險,尤其年輕族群容易輕忽,建議落實每日血壓監測,方可確保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