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NVIDIA)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宣布,輝達總部將在北士科落腳,北士科也成為熱門話題,中央研究院也趕上這波熱潮,分享北士科這塊土地,百年前的地圖,讓大家了解北士科T17、T18的歷史演變。
相關新聞:北士科在哪?輝達總部選北士科T17、T18問題、對房市影響一次看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輝達總部將設於北投士林科技園區,亦即俗稱的「北士科」,雖然具體位置尚未拍板,目前最受關注的為北投區軟橋段的市有土地,T17基地(地號88)與T18基地(地號93)。

▲北士科T17、T18以前位於磺溪(北投與士林的界河)與外雙溪匯流口。圖為1904年台灣堡圖。(圖/翻攝自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臉書) 清代木板橋 橋身柔軟取名「軟橋」
T17、T18基地位於位於磺溪(北投與士林的界河)與外雙溪匯流口,屬於石牌庄。而會命名為「軟橋」,是因為清代架設於磺溪上的一座橋梁,原址位於福裕宮著址後方(約今文林抽水站臨磺溪河畔),清中葉後,台北、士林到北投、淡水都會經過此地,居民為了來往便利,在磺溪上架設一座木板橋,人車行走其上時會搖搖晃晃,故取其橋身柔軟之意,將橋命名為「軟橋」。

▲「軟橋」原本是清代架設於磺溪上的一座橋梁。圖為1921年二萬五千分一台灣地形圖。(圖/翻攝自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臉書) 後來漢人增加,在這邊形成聚落,「軟橋」也從橋名變成聚落的名字,聚落涵蓋範圍約現今文林北路與承德路之間。日治時期軟橋遷移至今日位址,木板橋改為水泥橋,並曾更名為「石牌橋」,經過在地居民、專家學者努力,於民國111年又恢復成「軟橋」名稱。

▲外雙溪這時和基隆河十分靠近,但不合流。圖為1945年美軍舊航照影像。(圖/翻攝自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臉書) 過去都是農地 北士科如今華麗變身
1970年代,台北市政府興建承德路,連結台北市區通往士林、北投和淡水,這時候基隆河第一次截彎取直工程已經完成,而磺溪匯入外雙溪口的左岸是「台北美國學校」。1975年代原本和士林國中共用校地的士林高中,遷建到軟橋,因為校地所在行政區上屬北投區,更名為中正高中;磺溪及雙溪沿岸都修築堤防,並從頂洲尾直接匯入基隆河。

▲1970年代,基隆河第一次截彎取直工程已經完成。圖為1973年舊航照影像。(圖/翻攝自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臉書) 過去北士科幾乎都是農地,現在轉變成科技園區,附近還有士林夜市商圈、北投、天母等生活圈,周邊也有密集的生醫資源,像是榮民總醫院、振興醫院等,還有東吳大學、銘傳大學等教育資源,另外,附近有華碩、和碩、英業達等企業,將讓北士科成為下一個台北市產業發展引擎。

▲北士科附近已經發展出多個生活圈。(圖/翻攝自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官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日前在臉書發文表示,輝達總部將設於北投士林科技園區,亦即俗稱的「北士科」,雖然具體位置尚未拍板,目前最受關注的為北投區軟橋段的市有土地,T17基地(地號88)與T18基地(地號93)。

T17、T18基地位於位於磺溪(北投與士林的界河)與外雙溪匯流口,屬於石牌庄。而會命名為「軟橋」,是因為清代架設於磺溪上的一座橋梁,原址位於福裕宮著址後方(約今文林抽水站臨磺溪河畔),清中葉後,台北、士林到北投、淡水都會經過此地,居民為了來往便利,在磺溪上架設一座木板橋,人車行走其上時會搖搖晃晃,故取其橋身柔軟之意,將橋命名為「軟橋」。


1970年代,台北市政府興建承德路,連結台北市區通往士林、北投和淡水,這時候基隆河第一次截彎取直工程已經完成,而磺溪匯入外雙溪口的左岸是「台北美國學校」。1975年代原本和士林國中共用校地的士林高中,遷建到軟橋,因為校地所在行政區上屬北投區,更名為中正高中;磺溪及雙溪沿岸都修築堤防,並從頂洲尾直接匯入基隆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