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來到尾聲,本週鋒面降雨過後,準備要開始注意颱風動態了!氣象專家、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表示,下週二(6/10)開始在南海附近有低壓系統發展訊號,目前來看成為「熱帶性低氣壓」的機率較高,是否有颱風生成,則要看「副熱帶高壓」北移的情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還沒有颱風 原因曝光

根據歷史資料,過去30年上半年的「颱風生成個數」,分別是1月0.4個、2月0.2個、3月0.3個、4月0.6個、5月1.0個、6月1.7個,不過2025至今(6/3),1個颱風都沒生成,中央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解釋,主因可能是「西太平洋高壓太強,低緯度的東風也比較旺盛,導致西南風進入南海時間較晚,進而讓菲律賓附近對流較弱,颱風也就長不出來。」

▲下週二副熱帶高壓往北抬升,低壓系統有機會跟著往北,並在南海至菲律賓附近發展。(圖/賈新興提供)
▲下週二副熱帶高壓往北抬升,低壓系統有機會跟著往北,並在南海至菲律賓附近發展。(圖/賈新興提供)
1號颱風何時來 下週有機會

賈新興說明,本週的梅雨滯留鋒面影響到週四(6/5),週五至下週一(6/6至6/9)環境由西南風主導,台灣各地主要以明顯的午後雷陣雨為主,這意味著梅雨季準備結束,本週很有可能是最後一波影響台灣的梅雨鋒面。

而從下週二開始環境出現變化,由於副熱帶高壓往北抬升,低壓系統有機會跟著往北,並在南海至菲律賓附近發展,目前確實有看到低壓發展訊號,賈新興認為,下週出現熱帶性低氣壓的機率較高,會不會成為颱風,要看副熱帶高壓往北的份量,「只要越往北,颱風生成機率越高」,預報應該下週一(6/8)就能更加確認。

▲週三、週四鋒面持續影響,週五鋒面遠離後水氣依然偏多,全台午後雷陣雨明顯。(圖/中央氣象署)
▲週三、週四鋒面持續影響,週五鋒面遠離後水氣依然偏多,全台午後雷陣雨明顯。(圖/中央氣象署)
颱風季慢慢逼近 下半年估17至24顆生成

賈新興也強調,今年「真正有利颱風生成」的環境將從6月21日開始,6至11月颱風大約會生成17至24個,歷年平均為21.9個,範圍上今年屬於「正常偏少」,不過要注意的是,颱風生成數量和「颱風侵台數量」是兩碼子的事,颱風會不會影響台灣,仍需考量後續環境的走向,時間越近才能判斷。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表示則補充,過去67年資料顯示,5月份西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共有70個颱風生成,發生頻率占全年總數4%,但相較1至4月,數量有再增加趨勢。若從颱風路徑觀察,過去5月颱風僅有9個直接侵台,數量不多,可能與當時環境駛流場中的太平洋高壓強度不夠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