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錢卻申請紓困!學者揭「經濟學」談動機:這完全理性

▲各地民眾前往辦理紓困。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台南市政府新聞處提供)
▲各地民眾前往辦理紓困。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台南市政府新聞處提供)

編輯中心/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活動,但日前行政院推出的紓困計畫卻因為各式原因飽受批評,更出現不少資格不符的人前往申請,讓承辦人員忙翻天,引發熱議。而對於那些其實「不缺錢」、但抱持「不拿白不拿」心態前往申請紓困款的民眾,淡江大學全球發展學院院長包正豪表示,以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完全理性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包正豪日前在臉書轉貼了一位民眾擁有 500 萬股票卻去申請紓困、結果被查出後遭拒絕的新聞。包正豪認為,從大學念的經濟學和後來讀的《蘋果橘子經濟學》一書中學到,人類行為被「動機」所驅動,因此參照歷史教訓,舉凡和市場對著幹的政策,除非整個政治體制改變(譬如極權),不然大都失敗。

包正豪強調,推動政策不能夠假設人性本善,而是需要理解人會有什麼動機。包正豪進一步以紓困政策為例,民眾其實不符資格卻仍前往申請,成功了,一筆錢進帳;失敗了,沒有任何罰則。換言之,根本沒有成本。

包正豪指出,在這樣的誘因驅使下,會出現「坐擁數百萬股票還要申請紓困」的情形,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民眾這樣的行為是「完全理性的」。包正豪認為,外界該問的是,這個政策有「紓困到真的需要紓困的人嗎?有多少人從這當中佔便宜?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政治也是。」(編輯:倪浩軒)

▲包正豪發文全文。(圖/翻攝自包正豪臉書)
▲包正豪發文全文。(圖/翻攝自包正豪臉書)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